文章

功能超声成像(fUS)解码非人灵长类脑中的“运动传感器”

2025-07-3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71

fUS解码猕猴的“运动传感器”
前庭系统在维持平衡、视觉稳定、运动控制等方面至关重要,但传统研究技术存在局限:功能磁共振成像等非侵入性技术需要让被试在扫描仪中固定,无法通过真实身体运动精准激活外周前庭器官,只能依赖热刺激或电流刺激(CVS/GVS),难以模拟自然条件;单细胞记录虽时空分辨率高,但侵入性强且存在采样偏差。

2025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组及合作者在PNAS上发表了题名为“Robust single-trial decoding of physical self-motion from hemodynamic signals in the brain measured by func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的研究论文。研究通过功能超声成像(fUS)技术,在猕猴被动接受物理自运动刺激时,系统探究了大脑中与前庭自身运动相关的脑区。

该研究在脑智卓越中心顾勇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后刘炳煜(现为深圳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及博士生罗清杨为共同第一作者,脑智卓越中心梁智锋团队也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亮点
高分辨率解码
首次在单次试验中通过fUS信号可靠解码物理自运动的方向和类型(准确率最高93%),时空分辨率(100 μm, 400 ms)远超fMRI。

新脑区发现
揭示了传统方法未明确的前庭相关区域(如V3A、M1、7m),拓展了对多感官整合的理解。

自然条件模拟
通过物理运动平台选择性激活前庭器官,克服了电流刺激等方法的非特异性刺激局限。

多模态验证
结合视觉光流实验,发现12个双模态脑区(如MSTd、VIP),证实前庭与视觉信号的交互。

技术突破
fUS兼具高灵敏度(8-58% CBV变化)低侵入性,为在体研究高认知功能(如导航、决策)提供了新工具。

研究结果
为测量前庭相关信号,研究人员将一个15.6 MHz超声探头固定在两只猕猴头部,同时通过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对它们施加正弦平移或旋转运动(图1A和B)。通过超声图像捕捉血流容积变化,空间分辨率为100×100 µm,冠状面成像切片厚度为400 µm。以1 mm 步长连续获取图像,覆盖范围主要集中于两只动物右侧顶叶和颞叶皮层区域(猕猴W:前囟坐标AP 4至25;猕猴J:前囟坐标AP -3至12,图1C)。

 
图1. 被动物理自运动刺激的实验装置及fUS信号。
 
(A)行为实验与fUS装置。猕猴通过运动平台接受被动物理自运动刺激。超声探头固定于硬脑膜附着腔室,腔内填充超声耦合剂。步进电机以1毫米步长沿前囟轴连续成像。(B)平移和旋转条件下平台运动速度曲线。平台以0.5Hz正弦式运动,速度呈高斯分布。(C)猕猴J的fUS成像示例。上图:冠状面MRI显示蓝色fUS成像范围。下图:fUS图像与MRI叠加,白色区域显示血管分布。(D)两只猕猴的激活图谱(FDR校正后P<0.001的相关性系数叠加于平均fUS图像)。(E)各脑区ROI的Pearson相关系数。(F)选定ROI(D中白框)的CBV响应曲线(蓝色阴影为6秒刺激时段,右侧为试次平均)。(G)E中相同ROI的CBV信号比较。(H)所有ROI的CBV变化与相关系数相关性。

运动刺激诱发的fUS信号

在完全黑暗环境中,实验动物以0.5 Hz频率被动接受正弦平移或旋转运动(图1B)。每次刺激持续6秒,间隔10秒后开始下一次试验。每种刺激条件(侧向/前后平移或垂直轴旋转)在每个实验session中重复20次。

基于原始fUS信号,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多个脑区存在显著激活模式(图1D)。这些区域与传统前庭相关区(如PIVC、2v、3a、MSTd等)高度重叠(图1E),同时在新区域(5区、1-2区、M1、V3A、7m等)也观察到显著激活。

通过划定10×10体素的ROI(图1D白框),计算相对于基线(刺激前3.2秒均值)的CBV百分比变化(图1F)。最大CBV变化达8.9-58.6%,信噪比优异。由于血流动力学延迟,峰值出现在第11帧(4.25±0.08秒),故选取8-13帧(2.4秒)进行跨区域比较(图1G)。3a、M1等区域调制强度最高,且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趋势(r=0.73,图1H)。

通过跨日重复实验(68.5%像素相关性重叠)、数据重采样和激活体素比例量化,验证了信号的稳定性。对照实验排除了眼动(通过部分相关分析和固视训练)和平台噪音(90dB声音回放)的干扰,证实fUS信号主要源于物理运动刺激。

这些结果表明 fUS 可在真实运动条件下稳健捕捉前庭相关脑活动,为研究前庭系统提供了新方法。

物理自运动刺激的单次试次解码
为评估fUS信号区分不同自运动刺激的精度,在每个实验区块中设置两种运动方向(侧向与前后轴),以6秒时长随机交替呈现,每种条件重复约200次(共400试次)。均值分析显示不同运动方向的fUS信号存在显著差异,为解码奠定基础。

研究人员基于前人研究开发了单试次解码算法(图2A):先对图像数据进行基线校正和跨试次归一化,再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分类运动方向,并通过10折交叉验证防止过拟合。结果显示,两只猕猴均能实现可靠单试次解码(图2B):猕猴J解码准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P<0.001),峰值达74.12%;猕猴W同样保持全程显著,峰值78.5%。跨时间解码分析(图2C)表明解码效能集中于刺激时段,排除了历史数据或预期信号的干扰。训练集规模测试显示(图2D),当试次超过31次(猕猴J)或39次(猕猴W)时,解码准确率显著提升,峰值分别达82.1%和76.95%。

通过搜索光分析法(1.2秒窗口,400ms步进)发现MSTd、PCC等脑区具有稳定解码能力。进一步对平移(刺激耳石器)与旋转(刺激半规管)运动类型解码时(图2E),准确率峰值达93%,且刺激结束后仍维持较长时间显著(图2F)。训练集达75次时准确率达94.5%平台期(图2G),LIP等区域表现突出。眼动数据解码准确率显著低于fUS信号(猕猴J:平移方向63.31%,运动类型75.49%),再次验证fUS信号的特异性。

这些发现不仅证实fUS具备单试次神经解码的灵敏度,更揭示了前庭系统在皮层表征的精细化组织模式,为开发脑机接口和临床前庭功能障碍诊断提供了新方法论。该技术的实时性优势(400ms时间分辨率)使其在自然行为范式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

 

图2. 基于单试次的运动方向与类型解码。

(A)LDA算法流程图:fUS图像经预处理后采用k折交叉验证。(B-D)运动方向解码结果:(B)时间解码准确率曲线(蓝色线为真实数据,灰线为100次置换检验均值)。(C)跨时间解码矩阵。(D)训练试次数与准确率关系(蓝/紫线为两只猕猴,红线为眼动数据解码)。(E-G)运动类型解码:(E)时间准确率曲线,(F)跨时间解码矩阵,(G)训练试次数与准确率关系。

与GVS条件的对比研究
前人在无法进行物理运动刺激的fMRI/PET/MEG研究中,常采用电流前庭刺激(GVS)作为替代方案。为对比两种刺激模式的神经响应差异,研究人员在运动平台静止状态下,通过GVS技术对猕猴进行刺激:将电极非侵入式贴附于双耳乳突,施加±2.5mA、2Hz的交流电,每次刺激6秒(间隔10秒),参数设计与物理运动实验匹配。

fUS成像显示,GVS可稳定激活多个脑区(图3B),其CBV变化模式与物理运动相似(图3C-D)。激活区域包含经典前庭区(2v、3a、MSTd等)及两个新区域(5区、1-2区)(图3E)。但定量分析发现:1)物理运动的CBV变化幅度显著更大(图3F,P<0.001);2)不同脑区的Pearson相关系数存在差异(图3G);3)GVS的峰值响应延迟更长(7.25±0.37秒 vs 物理运动4.25±0.08秒,P<0.001)。

该实验验证了fUS技术与传统成像研究的一致性,但GVS未能激活物理运动特有的V3A、M1和7m区。差异可能源于:①GVS参数(电流强度/频率/位置)影响激活效果;②GVS同时刺激全部前庭终末器官,而物理运动可选择性激活特定器官(如水平耳石器);③物理运动伴随体感/运动补偿信号,形成多模态混合响应。

这些发现不仅验证了fUS技术相比传统成像方法的敏感性(如检出GVS相关研究中未报告的脑区),更揭示了自然运动条件下前庭系统神经表征的独特性,为临床前庭功能障碍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新见解。

 

图3. GVS实验。(A)实验装置及刺激参数(±2.5mA,2Hz)。(B)GVS激活图谱(FDR校正P<0.001)。(C)选定ROI的CBV响应(灰色阴影为6秒刺激)。(D)试次平均CBV信号。(E)不同技术激活脑区对比。(F-G)物理运动与GVS的CBV变化(F)和相关系数(G)比较。

对物理运动和光流刺激均响应的多感觉脑区
作为自运动感知的重要信息来源,光流(optic flow)与惯性运动共同调制多个脑区。为探究前庭相关区域是否同时响应视觉运动,研究人员采用高斯速度轮廓的光流刺激(90°×90°显示屏,图4A),在猕猴固视状态下记录fUS信号。

研究发现:1)顶叶区(MSTd、VIP、LIP等)和经典前庭区(3a、2v、PIVC)均对光流产生显著响应;2)首次在1-2区、M1、F2等动作相关区域发现视觉运动激活(可能与视觉引导行为相关)。共鉴定出12个双模态脑区(如V3A、7a、MIP等),其前庭刺激的CBV变化更强(P=0.0063,图4B),而视觉刺激的信号相关性略高(P=0.053,图4C)。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脑区内存在响应异质性。例如在5区(按Pandya分区),前庭信号广泛分布于PE前部至PEa/PEip前段(AP0至+8),而视觉信号仅出现在PEa/PEip最前段(AP+8)(图4D),提示功能亚区可能存在模态特异性处理。

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多感官整合通路的认识,更说明fUS技术能有效捕捉不同模态神经表征的精细差异,为研究感知-动作协调的神经机制开辟了新途径。

 

图4. 光流与物理运动共激活脑区。(A)视觉刺激装置(90°×90°显示屏)与高斯速度曲线。(B-C)前庭与视觉条件的CBV变化(B)和相关系数(C)对比。(D)典型脑区激活图谱(上图视觉,下图前庭)。
 

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次利用功能超声成像(fUS)技术,在自然运动条件下实现了猕猴全脑前庭信号的高分辨率(100μm/400ms)检测。通过物理运动平台精确刺激前庭器官,成功在单试次水平解码运动方向(峰值78.5%)和类型(93%),并发现12个新的多感觉整合脑区


相比传统GVS方法,fUS揭示了更完整的神经表征图谱,包括V3A、M1等新功能区。该技术突破fMRI的空间限制,为研究自然行为下的前庭-视觉整合机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对脑机接口和眩晕症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Liu B, Luo Q, Liang Z, He H, Gu Y. Robust single-trial decoding of physical self-motion from hemodynamic signals in the brain measured by funct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5 Jul 22;122(29):e2414354122. doi:10.1073/pnas.2414354122. 


欢迎广大师生来礼智体验fUS技术
法国Inserm是fUS和ULM技术的发明者和专利拥有者,同时独家授权给ICONEUS公司为全球实验室提供商业化的fUS+ULM解决方案,已在全球80+大学、研究所、医院、公司的实验室装机,包括中国在内的近20个平台。

礼智生物科技2019年将ICONEUS品牌引进国内以来,积累了丰富的fUS及ULM技术的手术、实验和数据分析经验,欢迎广大师生携动物来礼智神经影像中心体验fUS技术!(联系方式见文末)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