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复大学陈茂启副教授与周平教授近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发表最新综述,系统总结了HD-sEMG分解技术的发展,从CKC奠基到2CFastICA创新,算法效率提升显著,但仍面临动态分解与实时性挑战。并提出“高密度表面肌电分解开源代码与数据共享”的倡议,旨在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临床诊断、康复工程等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分解是一种非侵入式技术,能够提取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序列,进而揭示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规律,为肌肉收缩机制研究及运动控制理解提供关键依据。这项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康复评估及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康复大学陈茂启副教授与周平教授近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HD-sEMG分解的发展历程、技术突破与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一、从针电极到高密度阵列:技术演进之路
肌电信号(EMG)记录与分析技术自20世纪中叶兴起以来,始终是揭示神经肌肉系统工作原理的重要手段。在早期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主要依赖针电极深入肌肉组织内部,以获取单个或少量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序列。这种“侵入式”方法虽然在分离信号成分方面具有高精度,但由于其操作复杂、受试者舒适度差和临床推广难度大,始终局限于实验室或小规模临床研究中。为突破这一限制,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实现非侵入式记录。然而传统的单通道表面肌电存在明显短板,即MUAP波形在不同运动单位间高度相似,加之多个信号叠加重合,以及表皮和皮下组织对信号的滤波衰减,导致信号的分解难度远高于针电极数据。这使得早期基于模板匹配的分解方法难以胜任表面肌电的复杂情况。真正的技术突破出现在高密度表面电极阵列(HD-sEMG)的问世。这种新型电极阵列由几十甚至上百个电极组成,通常呈二维网格排布,可在非侵入条件下高密度覆盖目标肌肉区域。其最大优势在于同时采集到肌肉电活动的“时间+空间”信息:不同运动单位由于解剖位置不同,其MUAP在电极阵列上呈现出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分离多个信号源提供了可能。在这一硬件基础上,分解策略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分解方法不再仅依赖波形匹配,而是演进为多通道协同处理与盲源分离(BSS)的信号处理问题。
A.侵入式肌电电极;B.高密度肌电电极
a) 8x4 高密度电极网格;b) 在脊柱两侧分别应用 HD-EMG;c) 电极差分均方根值;d) 高密度电极插值平滑热图。From Campanini et al., Sensors 2022, https://doi.org/10.3390/S22114150/S1
二、技术进展:从瞬时混合模型到2CFastICA
最早期的HD-sEMG分解尝试使用了如FastICA和JADE等BSS算法,基于瞬时混合模型进行信号分离。然而,这一模型假设不同通道中的MUAP波形相同,仅存在幅度差异,未能考虑肌电信号不同通道中真实存在的传播延迟与波形差异,导致分解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通道数少于活跃运动单位数的情况下。2000年代初,Holobar和Zazula教授提出“卷积混合模型”,并据此发展出“卷积核补偿”(CKC)算法。这一方法首次在理论上准确描述了平稳状态下的HD-sEMG信号的生成机制,成为高密度肌电分解的奠基性工作,并通过一系列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其有效性,推动多个后续改进算法的出现。尽管CKC在性能上取得突破,其迭代计算仍存在收敛慢和重复提取的问题。
2015年,陈茂启与周平教授提出“Progressive FastICA Peel-off”(PFP)框架,将FastICA与剥离策略结合,通过“识别-重建-剥离-再识别”过程迭代提取多个运动单位,有效规避了局部收敛问题。PFP的关键在于,每识别出一个运动单位发放序列后,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序列并从原始信号中剥离,使得下一轮分解更容易提取新的运动单位。此方法还引入相关性约束修正机制,提高了错误识别校正能力。PFP虽有效,但仍存在效率不足等问题。2024年,两位作者进一步提出“2CFastICA”方法,引入“核空间约束”理念,保证新识别的运动单位发放序列与已识别结果及其延迟版本正交,极大提升了分解效率。该方法有机地结合核约束FastICA与相关性约束FastICA,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对复杂剥离处理的依赖,成为当前高密度肌电分解的代表性先进算法。
高密度表面肌电分解示意图(图片来自作者)
PFP高密度表面肌电分解算法框架(图片来自作者)
PFP分解算法实现3次运动单位剥离过程的动图示例(图片来自作者)
三、技术挑战:三大难题待解
虽然近年来高密度肌电分解取得长足进展,但该技术仍存在三大关键挑战,限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部署。HD-sEMG信号的可分解性取决于诸多因素。理想情况下,信号需满足“等长等力收缩”的假设,以保证模型稳定性。然而在真实环境中,诸如大肌肉容积传导效应、皮下组织滤波作用、采集质量、受试者病理状态等因素都会破坏这一假设,导致即使使用先进算法也难以成功分解。研究者需进一步探讨信号结构特征与分解性能之间的关系,明确哪些条件下该技术可稳定运行。
肌电分解的另一个挑战是动态信号分解困难。现有HD-sEMG分解方法大多基于卷积混合模型,适用于静态或稳态肌肉收缩任务。然而,在动态任务中,MUAP波形随时间变化、运动单位招募数量变动,使得该模型失效。目前解决策略如“分段分析”“重复收缩”虽可部分应对非平稳性,但仍难适用于快速变化场景,如运动意图识别或假肢控制。真正的“动态肌电分解”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亟待基础建模与算法突破。
此外,实时分解技术仍难以落地。许多应用场景(如实时假肢控制)要求对肌电信号进行“实时分解”。但现有方法通常需几秒长的信号以便提取统计特征,导致难以在线运行。部分研究尝试利用离线分解获得运动单位的分解向量,并依此在线识别已有运动单位,但该“实时识别”方法依赖于电极位置、肌肉状态的稳定,无法识别新运动单位,且泛化能力有限。要实现真正的实时分解,仍需突破算法对数据长度和稳定性的依赖。
四、面向未来:推动开放共享与跨界合作
HD-sEMG分解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在算法模型上不断创新,更需要形成一种开放透明、协作共进的研究氛围。推动HD-sEMG分解算法与数据的开放共享,是促进该领域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已有研究团队公开了其源码与测试数据,如作者团队开放的PFP程序和2CFastICA分解算法的源代码,为该领域研究者搭建了交流桥梁。未来,它有望成为神经肌肉疾病早期检测、康复干预个性化评估、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等方向的关键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M. Chen and P. Zhou, "High-Density Surface EMG Decomposition: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Concerns,"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vol. 33, pp. 1212-1219, 2025, doi: 10.1109/TNSRE.2025.3551630.
关于维拓启创
维拓启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注于脑科学、康复工程、人因工程、心理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科研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致力于将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带给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方案和服务,协助用户的科研工作,持续提升使用体验。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