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无需荧光标记,新型超声技术实现深层组织高分辨成像

2025-05-2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4

在生物医学领域,成像技术一直是研究者探索人体奥秘、攻克疾病的关键工具。从早期的X射线,到后来的核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光学成像,每一次成像技术的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然而,传统光学成像技术受限于组织穿透深度,难以在较深部位获取清晰图像,而其他成像技术又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或有辐射等局限性。近年来,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异军突起,它结合了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的深穿透优势,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光声超声成像技术不仅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能实现对生物体内深层组织的无损检测。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超声波激发样品产生光声信号,再通过检测这些信号重建出样品的光学吸收分布图像。其独特的优势在于既能保留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又能克服光学成像在组织穿透深度上的限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监测、神经科学研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研究背景与技术挑战
传统成像技术的局限
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例如荧光成像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生物分子,但由于生物组织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其成像深度通常仅限于毫米级。而临床上常用的超声成像虽能深入人体,但对比度较低,难以检测到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变化。此外,X射线成像和CT扫描虽然能够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图像,但存在辐射风险,不利于多次检查和长期监测。核磁共振成像(MRI)虽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深度穿透能力,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且成像速度较慢,难以实时监测快速变化的生物过程。

融合成像模式的探索
如何融合不同成像模式的优点,克服它们的不足,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它利用超声波激发样品产生光声信号,再通过检测这些信号重建出样品的光学吸收分布图像,从而实现深部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光声效应是指在超声波作用下,样品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热能,导致样品体积迅速膨胀,产生压力波,即光声信号。这些信号携带了样品的光学吸收信息,通过检测和分析光声信号,可以重建出样品内部的光学吸收分布图像。

技术瓶颈与突破需求
然而,早期的光声成像技术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如何在保证成像分辨率的同时提高成像深度是研究的关键问题。生物组织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使得光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散射和衰减,影响成像质量。另一方面,实现快速、实时的成像能力对于动态生物过程的捕捉至关重要。许多生物过程如血液流动、神经信号传导等都在快速变化,传统的光声成像技术难以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此外,光声成像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也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以确保成像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力求提升光声超声成像的性能,拓展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技术创新与应用
突破传统成像局限
在众多研究团队的努力下,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领域。例如,在肿瘤成像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设计特殊的造影剂,实现了对肿瘤标志物的靶向检测,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光声超声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将造影剂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光声超声成像可以特异性地标识肿瘤细胞,减少背景信号干扰,提高成像的特异性和对比度。

拓展多领域应用场景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光声超声成像在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巨大潜力。它可以实时监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和稳定性,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案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光声超声成像能够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病变,如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等,这些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光声超声成像还可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在神经成像领域,光声超声成像为研究大脑功能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可以非侵入性地监测大脑的血流变化、血氧水平和神经活动,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大脑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通过检测大脑皮层的血流变化,光声超声成像可以用于研究癫痫发作的机制、评估脑损伤的程度以及监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在药物研发方面,光声超声成像可以实时跟踪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为药物疗效评估和优化药物设计提供重要信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将造影剂与药物分子结合,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靶组织中的富集情况以及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优化药物的治疗方案。

成像实验与结果分析
体外实验验证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验证了光声超声成像技术的强大性能。在体外实验中,他们首先对各种造影剂进行筛选和优化,找到能够产生强光声信号的纳米粒子。这些纳米粒子在超声波的激发下发出光声信号,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的检测设备收集这些信号,并通过图像重建算法生成清晰的成像图像。实验结果显示,光声超声成像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后续的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例如,在一项针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将造影剂与肿瘤细胞共同孵育,然后使用光声超声成像系统进行成像。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在光声图像中呈现出明显的信号增强,与正常细胞形成鲜明对比,证明了造影剂对肿瘤细胞的良好靶向性和光声超声成像的高灵敏度。

体内实验突破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光声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其在活体内的成像效果。实验发现,该技术能够穿透数厘米厚的生物组织,清晰地显示出深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例如,在肿瘤模型中,光声超声成像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为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了直观的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向肿瘤荷载小鼠注射造影剂,然后使用光声超声成像系统定期进行成像,成功观察到肿瘤体积的变化以及肿瘤细胞向其他组织的转移过程。此外,光声超声成像在心血管疾病模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捕捉到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病变信号,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在一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中,光声超声成像检测到血管壁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脂质沉积的变化,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分析与优势凸显
通过与传统成像技术的对比分析,光声超声成像的优势更加凸显。与光学成像相比,光声超声成像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能力,能够获取到深层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解决了传统光学成像在深度方向上的限制。与超声成像相比,光声超声成像提供了更高的对比度和特异性,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光学吸收特性,检测到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核磁共振成像和CT扫描相比,光声超声成像设备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操作便捷,且无辐射风险,更适合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监测。例如,在肿瘤成像方面,光声超声成像能够在早期发现肿瘤病变,提供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血供情况等详细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心血管疾病监测中,光声超声成像可以实时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和稳定性,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结与展望
光声超声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手段,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正逐渐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焦点。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验验证,光声超声成像在肿瘤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监测、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光学成像在组织穿透深度上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比常规超声成像更高的对比度和特异性,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Xu C, Huang J, Jiang Y, He S, Zhang C, Pu K. Nanoparticles with ultrasound-induced afterglow luminescence for tumour-specific theranostics. Nat Biomed Eng. 2023 Mar;7(3):298-312. 
DOI:10.1038/s41551-022-00978-z.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