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Imaging,PA)通过激光激发组织产生声波信号,巧妙融合了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与超声成像的深层穿透能力,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本文聚焦于实时光谱光声超声(PAUS)技术,其通过光纤扫描、光fluence补偿和运动校正等创新手段,成功解决了传统光声成像中波长依赖性衰减和生理运动伪影的难题。研究团队利用1-kHz可调谐激光与超声散斑跟踪技术,实现了多模态实时成像,在小动物模型中清晰展现了血管、肿瘤等结构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光谱分析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如金纳米棒GNR),为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了全新工具。
陈武凡教授团队(南方医科大学),其在2023年《Photoacoustics》期刊发表了光声断层图像复原算法研究成果,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DIPP框架以提升成像质量;王皓宇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于2024年在《Photoacoustics》提出极值引导插值算法,显著优化了稀疏光声重建的分辨率;黄鹏教授团队(深圳大学)则在2025年《Science Advances》中开发了可逆光开关蛋白组装体DrBphP-CBD,大幅提高肿瘤光声成像的对比度和靶向性。这些研究共同推动光声成像技术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重要发现
01多模态成像系统的构建
研究团队设计了光声-超声融合成像系统,整合1-kHz波长可调谐激光(700–900nm)与Verasonics超声扫描仪(Vantage系统),通过光纤阵列实现窄光束快速扫描。实验中,激光脉冲照射小鼠肿瘤组织,激发的光声信号与超声信号同步采集,构建出三维光吸收分布与结构图像。例如,在黑色素瘤模型中,系统通过波长复合成像(Σλ-PA)对多波长光声信号进行相干求和,将信噪比提升至传统方法的3倍以上,清晰显示肿瘤新生血管的分布特征。
02运动校正与光fluence补偿
针对活体组织呼吸、心跳等生理运动导致的伪影问题,团队引入超声散斑跟踪(US Speckle Tracking)技术,通过分析超声图像中散斑的位移,实时校正光声信号的空间位置,使成像误差降低至±5μm。同时,基于光纤扫描数据,系统可动态估计光fluence分布(即光在组织中的衰减程度),并通过算法补偿不同波长激光的穿透差异。在离体猪心脏实验中,该方法成功消除了因组织不均匀吸收导致的图像失真,实现了冠状动脉的高精度三维重建。
03分子特异性成像的实现
通过成分加权成像(Component-Weighted PA),团队利用光谱相关性分析,从复杂生物背景中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例如,在注射金纳米棒(GNR)的小鼠模型中,系统通过对比780nm和820nm波长下的光声信号,成功分离出GNR的光谱特征,其检测灵敏度达到1nM,比传统荧光成像高2个数量级。此外,深圳大学黄鹏团队开发的DrBphP-CBD蛋白组装体,通过光开关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肿瘤靶向成像的对比度——在10mm深度的鸡胸肉组织中,差分图像信噪比提高了17.7倍,且瘤内滞留时间长达72小时。
将GNR注射到小鼠右腿肌肉的体内光谱成像案例(2)
创新与亮点
01动态光声-超声融合机制
传统光声成像受限于宽光束照明导致的波长依赖性衰减,而PAUS技术通过光纤窄光束扫描,将光fluence变化控制在5%以内,同时结合超声散斑跟踪实现亚微米级运动校正,首次在活体动物中实现了无伪影、全波长覆盖的实时成像。这一突破为临床动态监测(如药物代谢、血流动力学)提供了可能。
02多尺度成像能力的拓展
系统兼具高分辨率与大成像深度:通过光声显微镜(PAM)可观察单细胞水平的结构(如神经元突触),而光声断层扫描(PAT)可穿透数厘米组织,清晰显示小鼠脑部深层血管网络。例如,在乳腺癌模型中,PAUS系统不仅能识别肿瘤边界的微血管,还能通过光谱分析评估肿瘤缺氧程度,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智能算法的深度赋能
团队将深度学习与光声成像结合,开发了DIPP框架用于图像复原,通过学习空变退化模型,使光声断层图像的分辨率提升30%以上。此外,极值引导插值算法显著减少了稀疏采样下的重建误差,在保持成像速度的同时,将血管边缘清晰度提高40%。这些算法为未来便携式光声设备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总结与展望
光声超声融合技术的诞生,标志着生物医学成像从“结构观察”向“功能解析”的跨越。其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动态误差校正和分子特异性识别,成功解决了传统光声成像在临床转化中的核心挑战,为肿瘤早筛、神经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目前,该技术已在小动物模型中实现了血管、肿瘤和器官的高精度成像,并初步展示了在心血管疾病和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未来,随着光纤技术、纳米材料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光声成像有望进一步突破现有局限:例如,开发可穿戴式光声探头以实现连续健康监测,或结合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1000–1700nm)提升深层组织穿透能力。此外,通过设计靶向性更强的光声对比剂(如pH响应型纳米颗粒),可实现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可以预见,光声成像技术将在活体分子成像、术中导航和个性化治疗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桥梁。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Jeng GS, Li ML, Kim M, Yoon SJ, Pitre JJ Jr, Li DS, Pelivanov I, O'Donnell M. Real-time interleaved spectroscopic photoacoustic and ultrasound (PAUS) scanning with simultaneous fluence compensation and motion correction. Nat Commun. 2021 Jan 29;12(1):716.
DOI:10.1038/s41467-021-20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