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鼠模型助力胆管炎的研究与治疗

2025-07-0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3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作为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病情往往呈进行性进展,最终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由于其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阻止疾病进展,肝移植亦存在复发风险,因此PSC仍是肝胆病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免疫学研究的深入,PSC的发病机制逐渐显露出复杂的网络关系,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以及胆汁酸代谢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同时,新型诊断技术如无创生物标志物检测、内镜下胆管评估手段的不断革新,为早期精准诊断带来希望;靶向药物及免疫调节疗法的临床试验探索,也为打破治疗僵局提供了新方向。

斯莱克景达自主研发了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鼠模型,为胆管炎新机制探索和新疗法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PSC小鼠模型建立
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研究中,3,5-二乙氧基羰基-1,4-二氢吡啶(3,5-diethoxycarbonyl-1,4-dihydropyridine,DDC)饲料诱导法是模拟疾病病理特征的重要建模手段。DDC作为一种肝毒性物质,经饲料喂养进入动物体内后,可被肝脏代谢激活,选择性损伤胆管上皮细胞,诱发胆管壁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及胆管结构损伤甚至消失,重现PSC患者肝内胆管炎症、纤维化及胆汁淤积的核心病理表现。

斯莱克景达通过0.1%DDC的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4-8周即可成模。模型组小鼠呈现出典型病理特征,包括肝脏胆管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并且表现出显著的生化指标异常:血清ALT、AST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ALP、T-Bil水平升高(反映胆汁淤积)。


实验数据
● 小鼠体重折线图

与正常对照组的体重变化曲线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DDC处理)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 小鼠血清肝酶及胆红素动态变化

饲喂DDC饲料的小鼠血清中ALT、AST、ALP及总胆红素(T-Bil)在第4周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ALT升高在早期并不明显,延迟至第12周达到峰值。整个过程中AST/ALT比值保持低于1(0.6–0.8),提示以肝细胞损伤为主。


 小鼠肝脏HE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切片图

图A、F(对照组):HE染色显示肝脏结构正常,天狼猩红染色未观察到胶原纤维组织增生。

图B、G(诱导2周):HE染色显示多灶性门管区周围胆管增生,其周围轻度棕色色素颗粒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多灶性门管区周围轻度胶原纤维组织增生。

图C、H(诱导4周):HE染色显示多灶性门管区周围胆管增生,部分区域相邻门管区胆管增生呈桥接样,其周围可见中度棕色色素颗粒沉积,伴随炎症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多灶性门管区周围中度胶原纤维组织增生。

图D、I(诱导8周):HE染色显示门管区周围重度棕色色素颗粒沉积,伴随中度胆管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多灶性门管区周围中度胶原纤维组织增生。

图E、J(诱导12周):HE染色显示门管区周围重度棕色色素颗粒沉积,伴随中度胆管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多灶性门管区周围中度胶原纤维组织增生。

以上变化证明DDC成功诱导出PSC样胆管炎和纤维化病变。


应用场景
● 疾病机制研究
胆管损伤机制研究 | 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 纤维化机制研究


● 药物研发与疗效评估
诊断技术优化 | 新疗法探索及新药筛选 |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 崔一鸣,胡博,林浩婷,等. 胆管反应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进展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现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5,41(02):369-375.
[2] Mariotti V, Cadamuro M, Spirli C, et al. Animal models of cholestasis: An update on inflammatory cholangiopathies. Biochim Biophys Acta Mol Basis Dis. 2019 May 1;1865(5):954-964.
[3] Bowlus CL, Arrivé L, Bergquist A, et al. AASLD practice guidance on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cholangiocarcinoma. Hepatology. 2023 Feb 1;77(2):659-702.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