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研究成果—大视野直接血细胞成像:单细胞时间分辨率突破至0.69毫秒

2025-07-2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6

在微血管网络中,血细胞流动动态直接关系到组织器官健康。然而现有成像技术如激光扫描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存在显著局限:视野狭窄,仅能观测单条血管;时间分辨率不足,难以捕捉毫秒级变化;需外源造影剂且无法直接观测血细胞运动。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团队开发的直接血细胞流成像技术(DBFI)突破这些瓶颈,首次实现0.71mm×1.42mm大视野内对单个血细胞运动的直接观测,时间分辨率达0.69毫秒(1450帧/秒),无需任何标记剂。该技术不仅能精准量化毛细血管到动静脉的血流速度和通量,更在神经血管耦合、心跳脉动等动态过程研究中展现强大潜力,为微循环研究树立新标杆。

研究背景与技术挑战
01微循环研究的核心需求
脑微循环调控、肿瘤细胞追踪、神经活动与血流耦合等研究亟需高时空分辨率的血流动态数据。例如,神经血管耦合过程中,血流响应速度可达毫秒级,现有技术难以捕捉瞬时变化。

02现有技术的致命局限
激光扫描显微镜:依赖荧光标记,视野局限在单条血管,扫描速度难以兼顾大范围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虽能无标记体积成像,但仅通过多普勒效应或信号去相关间接推算血流,无法直接观测血细胞运动

“看不见”(无法直接观测血细胞)、“看不全”(视野小)、“跟不上”(时间分辨率不足)三大痛点长期阻碍微循环动态研究。

核心研究成果
01颠覆性设计策略
DBFI核心技术基于宽场反射显微镜(WRM)系统的创新改造:
空间非相干光源:氙灯光源通过多模液体导光管消除散斑噪声
高灵敏度相机:200万电子满阱容量实现300μm深层成像
智能背景扣除算法:动态分离血细胞信号与静态组织背景

02多场景验证突破
3D微血管网络动态图谱
首次实现全网络血流速度和通量同步测绘。动脉血流速度最高达12mm/s(误差<5%),毛细血管通量精度达92±29细胞/秒。

心跳脉动传导解密
观测到540次/分钟的心跳脉动在微血管中的传播时差:
动脉最先响应(上升沿陡峭)
毛细血管延迟5毫秒
静脉延迟15毫秒

神经血管耦合机制
触须刺激实验中:
动脉:血管扩张15.5%(阻力降低)
静脉:血流速度提升20.4%(无管径变化)
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激增35%,通量响应异质性显著

成果意义与转化
DBFI的理论创新在于首次通过光学信号直接解析血细胞运动轨迹,突破“间接测量”范式。其产业价值覆盖三大方向:

脑科学:为阿尔茨海默症、中风等疾病的微循环障碍提供动态诊断工具
肿瘤学:实现循环肿瘤细胞在微血管内迁移的实时追踪
药物研发:量化药物对微循环的调控效果

未来将通过长波长光源(提升成像深度)和像素合并技术(增强灵敏度)解决当前300μm深度限制,进一步拓展至临床内窥镜应用。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Kim G, Park HS, Shin P, Eom T, Yoon JH, Jeong Y, Oh WY. Direct Blood Cell Flow Imaging in Microvascular Networks.

DOI:10.1002/smll.202302244.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