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PVM)是一种常见的单股RNA病毒,主要感染啮齿类动物。该病毒隶属肺病毒科正肺病毒属,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聊聊。
一、病毒简介
PVM的自然宿主包括小鼠、大鼠、仓鼠及豚鼠等啮齿类动物。此外,兔、猴、黑猩猩和人类也曾检测到PVM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从结构上看,PVM病毒颗粒呈多形性,球形直径约80-200nm之间,亦可形成直径约100nm的丝状粒子,长度可达数微米。其核心为单链负链RNA,外层包裹着核衣壳和包膜,包膜表面主要为G、F与SH三种糖蛋白,这些蛋白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理化特性
PVM对热、乙醚、pH等理化因素敏感。在室温条件下放置1h,其感染性可丧失99%;56℃加热30 min可完全使其灭活。此外,该病毒在室温和5℃条件下可凝集小鼠、大鼠和仓鼠的红细胞。
三、传播途径
PVM呈严格的嗜肺性,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当感染小鼠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着飞沫进入空气中,健康小鼠吸入后可能被感染。病毒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比如健康小鼠接触到感染小鼠的呼吸道分泌物等。此外,被病毒污染的笼具、饲料、垫料等物品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导致病毒在小鼠群体中扩散。
四、临床表现
实验条件下接种PVM后5d~7d,小鼠会逐渐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初期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此外还可能表现出被毛粗乱、消瘦、弓背、耳部和尾部发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实变等情况,对小鼠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多在感染后7-14天死亡。
组织病理学观察特征性病变为肺泡严重充血、水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中含有黏性液体。临床上小鼠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肺部局灶性实变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
五、对研究的影响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中,PVM感染通常不会显著干扰实验结果,但仍可能引起肺部病变。然而,在免疫缺陷动物中,PVM感染可导致进行性消瘦及肺功能障碍,缩短动物寿命,并使其不适合继续用于研究。此外,感染动物可能成为设施内其他动物(包括非小鼠物种)的潜在传染源。
由于小鼠肺炎病毒对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研究数据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及时、准确地检测出病毒感染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尽早采取防控措施,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还能为实验小鼠的健康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检测中心于2025年5月20日获得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注册号:CNAS L23230)。当前可开展符合CNAS标准的实验动物(大鼠、小鼠)病原菌、病毒、寄生虫等多项质量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