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命信号的通用语言之探秘不同种属GPCR的共性与个性

2025-08-1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6

不同种属的GPCR(G蛋白偶联受体)在结构、功能和进化上存在差异,但都属于GPCR家族,以下为主要差异点:

结构差异
1. 七次跨膜结构差异
所有真核生物的GPCR均保留七次跨膜螺旋(7TM)结构,其结构框架高度保守。


2. 胞内外的种属差异
不同种属的GPCR在细胞外N端和细胞内C端的长度、序列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N端胞外区:
人源XC趋化因子受体1(XCR1)与恒河猴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6.8%,而与小鼠的相似性仅为70%。这种差异尤其在配体结合的关键区域——N端31个氨基酸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存在17个不同氨基酸),进而导致了跨物种间的配体响应差异。
胞内环(ICL)长度:
猪β2-肾上腺素受体的ICL3比人源长15个氨基酸,这一结构差异显著影响了其与G蛋白的偶联效率。

信号转导途径的差异
G蛋白偶联:不同种属的GPCR可能与不同的G蛋白亚型偶联,从而激活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例如,某些种属的GPCR可能主要激活Gs蛋白,而其他种属的GPCR可能激活Gi蛋白。

β-arrestin:不同种属的GPCR在β-arrestin的结合和信号转导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种属的GPCR可能通过β-arrestin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而其他种属的GPCR可能不依赖β-arrestin。

进化适应性与功能分化
1. 基因家族扩张与收缩
基因扩张实例: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基因组含194个GPCR基因,其胺类受体数量远超哺乳动物,这种扩张使其能够高度适应水生环境中的化学信号感知。
基因丢失实例:真菌GPCR数量显著少于哺乳动物(如酿酒酵母仅表达6个),且植物病原真菌GPCR含PIPK、RGS等额外结构域,从而参与宿主侵染。

2. 部分GPCR的种属屏障
人源组胺受体H3R拮抗剂Tiprolisant对大鼠显示出高效价,但对犬类则几乎无效。这种显著的种属差异源于受体跨膜区关键残基的变异。

3.GPCR跨物种功能分化
恒河猴XCR1受体在树突细胞中调控T细胞发育的功能与人源高度保守。然而,小鼠XCR1因胞外域结构差异,无法有效介导抗原交叉递呈,这显著限制了其在免疫治疗模型中的应用价值。

药物开发挑战与解决方案
1. 种属特异性导致的临床案例
糖尿病药物:靶向GLP-1R的激动剂在啮齿类模型中显著降糖,但在人体试验中疗效减弱。究其原因,在于小鼠胰岛β细胞表达的GPCR与人源存在显著差异。

趋化因子受体抗体:靶向人CCR8的人源化抗体在表达人源化CCR8(v2)的小鼠模型中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但在表达鼠源CCR8的野生型小鼠中则无效。这一对比结果凸显了使用人源化动物模型进行临床前评价的必要性。

2. 种属差异的转化策略
人源化动物模型应用:
在人源化GLP-1受体(hGLP-1R)小鼠模型中,口服GLP-1R激动剂PF06882961成功预测了其降糖效力,而野生型小鼠则未观察到药效反应。恒河猴因其配体结合域与人类的相似性高于96%,成为XCR1靶向疫苗研究的优选动物模型。

总结与展望
不同种属GPCR在核心结构(七次跨膜螺旋)保守基础上,通过胞内外域变异(如XCR1 N端)、基因扩张与收缩等实现功能分化。这些差异既是药物跨物种转化失败的主因(如糖尿病药物),也为靶向设计提供新机遇。未来需结合人源化模型、动态结构解析等方法,突破种属屏障,加速精准药物开发。

参考文献
[1]Wen X, Shang P, Chen H, Guo L, Rong N, Jiang X, Li X, Liu J, Yang G, Zhang J, Zhu K, Meng Q, He X, Wang Z, Liu Z, Cheng H, Zheng Y, Zhang B, Pang J, Liu Z, Xiao P, Chen Y, Liu L, Luo F, Yu X, Yi F, Zhang P, Yang F, Deng C, Sun JP. Evolutionary study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proton sensing by Mus GPR4 and Xenopus GPR4. Cell. 2025 Feb 6;188(3):653-670.e24. doi: 10.1016/j.cell.2024.12.001. Epub 2025 Jan 2. PMID: 39753131.

[2]余磊,李冬,姚文荣,等.恒河猴XC趋化因子受体1(XCR1)基因的克隆和体外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7, 33(4):7.DOI:CNKI:SUN:XBFM.0.2017-04-001.

[3]赵菡.C族GPCRs配体识别及标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5-08-18].DOI:10.7666/d.D731148.

[4]Strasser A, Wittmann HJ, Buschauer A, Schneider EH, Seifert R. Species-dependent activit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ligands: lessons from histamine receptor orthologs.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3 Jan;34(1):13-32. doi: 10.1016/j.tips.2012.10.004. Epub 2012 Dec 8. PMID: 23228711.

[5]Kim DH, Lee YH, Sayed AEH, Choi IY, Lee JS.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19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 genes from the water flea Daphnia magna. Comp Biochem Physiol Part D Genomics Proteomics. 2022 Jun;42:100983. doi: 10.1016/j.cbd.2022.100983. Epub 2022 Mar 28. PMID: 35367896.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