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无需开颅!三维光声超声显微技术 突破7毫米深度成像

2025-08-21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4

本文介绍了一项突破性的生物医学成像与光遗传操控技术研究。该研究通过基因敲除技术(Biliverdin Reductase-A Knockout, Blvra⁻/⁻)显著提升了近红外光学探针在深层组织中的性能,实现了对活体动物大脑、肝脏、肿瘤等器官的高灵敏度多模态成像与精准光调控。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3D-PAULM系统(三维光声超声定位显微技术),结合光声成像(PAT)与超声定位显微(ULM),首次在完整头皮与颅骨覆盖下实现了7毫米深度的神经元成像,空间分辨率达细胞级水平。这一技术突破为神经科学、肿瘤学及代谢疾病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本研究成果由Ludmila A.Kasatkina, Chenshuo Ma, Huaxin Sheng, Matthew Lowerison, Luca Menozzi, Mikhail Baloban, Yuqi Tang, Yirui Xu, Lucas Humayun, Tri Vu, Pengfei Song, Junjie Yao & Vladislav V.Verkhusha 团队完成。相关论文以 《Deep-tissue high-sensitivity multimodal imaging and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 enabled by biliverdin reductase knockout》 为题,于 2025年7月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正式发表。

重要发现
01基因敲除模型增强光学探针性能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Blvra⁻/⁻小鼠模型,阻断胆绿素(Biliverdin, BV)向胆红素的转化通路,使内源性BV浓度显著升高。BV是细菌光敏色素(Bacterial Phytochromes, BphPs)的关键近红外生色团,其浓度提升使BphPs衍生探针(如DrBphP-PCM、miRFP720)的荧光强度与光切换效率大幅增强:

神经元成像:在Blvra⁻/⁻小鼠脑部,DrBphP-PCM的光切换效率提升至30%(野生型仅8%),光声信号对比噪声比(CNR)达615(野生型为67),提升近10倍(p=0.0146)。

双光子显微突破:利用1280 nm激发光,miRFP720标记的神经元在Blvra⁻/⁻脑中成像深度达2.2毫米,分辨率达单细胞水平(野生型仅1.3毫米),信号强度提升2.5倍(p=0.0096)。

023D-PAULM系统实现多模态深部成像
研究团队开发了三维光声超声定位显微系统(3D-PAULM),整合两种核心技术:
可逆切换光声成像(RS-PAT):利用BphPs在660 nm/750 nm光下的可逆光切换特性,通过差分信号消除血液背景干扰,提升分子检测灵敏度1000倍。

超声定位显微(ULM):追踪血管内微气泡运动轨迹,以40微米分辨率绘制血管网络(较传统超声提升10倍)。

该系统成功应用于:

脑深部成像:在完整头皮与颅骨覆盖下,对海马体、纹状体、下丘脑(深度7 mm)的神经元进行同步成像与血管测绘。

肿瘤与器官成像:在肝脏、脾脏及乳腺癌移植瘤(4T1模型)中,BphP1探针信号CNR提升2.3倍(p=0.0134),肿瘤内部信号分布更均匀。

03光遗传精准治疗糖尿病模型
基于iLight光遗传工具(IsPadC BphP衍生),团队在Blvra⁻/⁻小鼠中实现了近红外光控胰岛素分泌

细胞实验:HeLa细胞经光诱导(660 nm)后,胰岛素分泌量达3.1 μg·L⁻¹(黑暗环境无分泌)。

动物治疗: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中,光激活肝脏胰岛素表达使Blvra⁻/⁻小鼠血糖降至9.26 mM(达正常范围),显著优于野生型(12.93 mM, p<0.005)。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深层成像技术瓶颈
传统光学成像(如双光子显微)受限于组织散射,有效深度仅1–2毫米。本研究通过两项革新实现突破:

内源生色团调控:Blvra⁻/⁻模型将BV利用率提升至近100%,解决了脑部等低BV器官的探针激活难题。

多模态协同:3D-PAULM系统结合光声的分子特异性与超声的血管分辨力,首次在无需开颅下实现全脑尺度成像。

02首创临床级光遗传治疗平台
研究首次将深层光遗传技术应用于代谢疾病治疗:
精准控糖:通过AAV靶向递送光控胰岛素模块,证明Blvra⁻/⁻模型下光激活效率提升25倍,为糖尿病闭环治疗提供新范式。

转化潜力:BV为人体内源分子,Blvra部分缺失病例(如高胆绿素血症)已证实安全性,技术临床转化风险低。

03推动跨尺度生物医学研究
该平台具备三大应用价值:
神经科学:7毫米深度覆盖啮齿类全脑,支持帕金森、脑卒中等疾病的神经环路研究。
肿瘤学:高分辨率血管成像与分子探针结合,可实时监测肿瘤转移与药物响应。
基因治疗:光控基因表达系统(如iLight)为时空精准干预遗传病提供新工具。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Blvra⁻/⁻基因敲除模型与3D-PAULM多模态成像系统,攻克了深层组织光学检测与操控的核心难题——内源生色团利用率不足与背景噪声干扰。实验证明,该技术可在完整生物体内实现:7毫米深度的神经元成像;单细胞分辨率的脑部双光子成像;近红外光控的糖尿病精准治疗。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优化:提升3D-PAULM成像速度,适配动态生理过程监测;开发新型BphP衍生探针(如钙离子传感器),拓展功能维度。

临床转化:探索Blvra调控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推动光遗传胰岛素疗法向大型动物模型验证。

平台拓展: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跨尺度数据融合(分子-细胞-器官),为精准医学提供全息视图。

该研究标志着“深部生物窗口” 的正式开启,为理解生命机制与干预疾病开辟了全新路径。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Kasatkina LA, Ma C, Sheng H, Lowerison M, Menozzi L, Baloban M, Tang Y, Xu Y, Humayun L, Vu T, Song P, Yao J, Verkhusha VV. Deep-tissue high-sensitivity multimodal imaging and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 enabled by biliverdin reductase knockout. Nat Commun. 2025 Jul 14;16(1):6469. 

DOI:10.1038/s41467-025-61532-4.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