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表面肌电分解有多准?双源验证告诉你答案
背景介绍
随着人机交互、康复工程与神经科学的融合发展,如何精准解读肌肉发出的“电语言”已成为智能医疗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临床康复、假肢控制、运动功能评估等领域,运动单位(MU,Motor Unit)的放电模式正被视为洞察肌肉健康与功能状态的关键指标。然而,想要从复杂多变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中,准确还原这些深层的生理活动,就像在交响乐中精准识别每一件乐器的旋律一样困难。传统的针电极肌电(iEMG)虽然信噪比更高,在分解精度上具有优势,但因其侵入性强、适用范围小,难以满足日常评估与大规模监测的需求。而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凭借无创、多通道采集的优势,逐渐成为探索肌肉电生理活动的新兴技术手段。然而,其庞大的数据量与高度重叠的信号结构,也对分解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自动化、鲁棒性强的sEMG分解技术,不仅是肌电研究的技术难点,更是推动肌电技术走向临床、家庭与可穿戴设备的关键一步。
图 1. 论文信息
论文概要
来自康复大学的周平和陈茂启教授团队,针对表面肌电(sEMG)分解难题,提出并验证了一种自动化信号分解方法—-Progressive FastICA Peel-Off(APFP)。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期刊,论文题为《Two-Source Validation of Progressive FastICA Peel-Off for Automatic Surface EMG Decomposition in Human 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该研究通过HD-sEMG与iEMG同步采集技术,在实验中采集人手部第一背侧骨间肌(FDI)在低强度收缩状态下的双源肌电数据。然后分别使用APFP算法与人工辅助检查的PFP算法对两类信号进行肌电分解,并对共识运动单位的发放时间进行比对,量化APFP分解准确度。证实了所提APFP算法的虚假发现率和漏检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进一步证明了APFP算法在分解HD-sEMG信号方面的高精度和稳定性。该研究首次以“双源验证”的方式,系统评估了APFP方法的可靠性,不仅为表面肌电分解提供了全自动、高鲁棒性的技术工具,也为今后在康复医学、人机交互、神经肌肉疾病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招募了5名神经系统健康的成年男性志愿者(平均年龄36±8岁),均无任何已知的神经或肌肉系统疾病。同时,研究还特别纳入了一位慢性脑卒中女性患者(65岁,卒中后恢复期已达5年),旨在评估APFP方法对HD-sEMG信号的自动分解性能。
在信号采集阶段,每位受试者均被安排以舒适坐姿,将实验侧手臂旋前并放置于可调高度的支撑台上,在指导下完成低强度的等长肌肉收缩任务。其中,4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双侧采集,另1名仅采集优势手;脑卒中患者则采集患侧肌肉信号,共计获得10块FDI肌肉的双通道记录数据。
图 2. HD-sEMG和iEMG对FDI肌肉的同步采集实验设置
实验共采集153组数据,经预处理与质量筛选,最终选取114组高质量信号用于后续分析。实验采用由TMSi公司(荷兰)研发的Refa 128通道放大器系统对HD-sEMG信号进行采集。所用电极阵列为柔性二维64通道(8×8)结构,单个电极直径为1.2 mm,中心间距为4 mm,具备良好的皮肤贴合性和空间分辨率。采样频率设定为2000 Hz,带通滤波范围设为10 Hz–500 Hz,确保信号完整性与抗干扰性能。同时,iEMG信号通过Natus UltraPro S100系统(美国 Natus Neurology Inc.)进行采集,使用传统同心针电极(直径0.58 mm,记录面积0.07 mm²),采样频率为44.1 kHz,带通滤波范围为10 Hz–10 kHz。iEMG信号通过柔性电极阵列预留小孔插入目标肌肉,实现同一肌肉区域内的同步采集(图2)。所有电极贴附区域均经过标准皮肤处理,并使用医用胶带加固,保证信号稳定传输。
对HD-sEMG数据应用APFP算法进行全自动分解,并对iEMG数据采用人工辅助方法进行半自动分解。随后,二者通过比对识别出的MUs的发放时间,计算两者之间的匹配率(Matching Rate, MR)及相关统计指标。
关键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APFP算法在自动分解HD-sEMG信号并识别MUs方面表现出色,其提取的发放时间与iEMG高度一致,体现出良好的时序精度与波形还原能力。首先,实验选取一秒钟的单通道肌电信号作为示例数据(图3),在每一轮“剥皮”(peel-off)中,从原始信号中识别新的MUs,并据此估算MUAP波形,重建信号后得到更为稀疏的残差成分。三轮迭代后,识别出的MU总数达到11个,重建信号已接近原始信号,残差信号中仅剩下工频噪声成分,说明APFP算法能够充分还原原始肌电信号的神经源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连续三轮估计中,MUAP波形的稳定性极高,体现出算法的高度一致性和可靠性。
图 3. 利用APFP对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三步剥离分解的过程,逐步提取运动单元并更新其动作电位模板,最终实现信号重构和残差稀疏化,验证了分解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与此同时,研究还将HD-sEMG的自动分解结果与iEMG的人工辅助半自动分解结果进行了对比,图4呈现了一个典型iEMG分解案例。在该示例中,通过阈值设定和残差信号提取,逐步分离出两组MUs。在进一步对残差信号中的波形进行聚类分析后,成功识别出两组具有明确中心的神经放电成分,而较为分散的一类被判断为噪声。通过这种方式,iEMG信号中的神经元放电模式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成为验证HD-sEMG分解有效性的“金标准”基础。
图4. 肌内肌电图(IEMG)分解过程示例。上图:完整的分解流程。左下:从第二次残差中提取的尖峰在特征空间上的谷值寻优聚类;均方根(RMS)和绝对标准差差值(DASDV)被用作聚类特征。右下:第二次残差中选定片段(1.2秒至1.6秒)的放大视图
数据层面,本研究共采集了153组HD-sEMG与iEMG同步记录,其中114组数据中成功识别出了共同MUs,占比达74.5%。在这114组数据中,HD-sEMG每段平均识别出7.6±2.7个运动单位,而IEMG则平均识别出1.9±1.0个运动单位,共计获得168对被共同识别的MUs。进一步分析显示,HD-sEMG所提取MUs的平均匹配率高达96.81% ± 3.65%,虚警率为3.80%±5.02%,漏检率仅为2.42% ± 3.83%。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HD-sEMG所识别的放电时序与iEMG几乎完全一致,识别结果具备高度时域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MUs匹配率达到98%以上,极少数匹配率低于80%的对数均来自放电稀疏、信息不足的情况。
图 5. 随机匹配的sEMG和iEMG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序列的匹配率分布,其中匹配成功的配对以红色柱状表示
进一步结果可视化显示,图5呈现了114组实验中所有随机匹配对的匹配率分布频谱图。匹配率呈明显双峰分布,其中一组集中在0–20%之间(属于随机对,无共同发放节律),而另一组集中在80–100%之间,代表具有高度重合性的神经源对。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APFP算法的可靠性,也验证了以80%作为匹配率阈值来筛选共识MUs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图6通过一个清晰的对照示例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在该试验中,HD-sEMG与iEMG分别识别出3个运动单位,其放电脉冲序列之间的时序对齐几乎无误。通过蓝色和红色脉冲列的比对可以看出,两个系统的发放信息在时间维度上高度一致,唯有极少数点存在微小错配,进一步巩固了该算法在实际信号处理中可替代针电极技术的潜力。
图 6. sEMG和iEMG中识别出的运动单元发放时间对比。蓝色脉冲序列为APFP方法提取结果,红色为iEMG结果,黑点表示未匹配的发放时间。底部显示了对应运动单元的MUAP波形、重构的iEMG信号及残差信号
总结与展望:解锁神经控制的新“语言”,让肌电自动化分解更精准
本研究通过双源验证系统,首次系统评估了APFP算法在自动化表面肌电分解中的性能,验证了其在识别运动单位放电模式方面的高精度与鲁棒性。与传统针电极相比,HD-sEMG+APFP不仅实现了无创条件下的高质量信号分解,还显著提高了MU提取的效率与覆盖范围。其核心优势在于:无需人工干预、可处理复杂重叠信号、兼容大范围肌群,极大拓展了肌电技术的应用边界。随着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和神经建模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类基于算法驱动的肌电分解工具,未来不仅将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评估、远程医疗监控等场景,更有望在人机接口、虚拟现实控制、智能假肢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可以预见,自动化肌电解码将逐步成为解读人体神经控制语言的“翻译器”,助力我们在医学、工程与交互技术之间,建立起更加自然、高效、智能的桥梁。肌电信号将不再只是科研的“数据”,而将转化为人类行动意图的实时反馈,成为数字神经系统中的关键输入通道。
原文链接
Chen, M., Zhang, X., Lu, Z., Li, X., & Zhou, P. (2018). Two-source validation of progressive FastICA peel-off for automatic surface EMG decomposition in human 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 28(09), 1850019.
https://www.worldscientific.com/doi/epdf/10.1142/S0129065718500193
研究团队介绍
本文研究团队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及TIRR纪念赫尔曼医院的研究人员组成,成员包括Maoqi Chen、Xu Zhang、Zhiyuan Lu、Xiaoyan Li、Ping Zhou等,主要从事高密度表面肌电图分解方法及验证相关研究。
关于维拓启创
维拓启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注于脑科学、康复工程、人因工程、心理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科研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致力于将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带给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方案和服务,协助用户的科研工作,持续提升使用体验。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