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4.0 :浅析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生物制药上游工艺开发
2025-09-3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7
生物制药工艺正从传统的经验驱动、以终产品检验为核心的模式,向基于科学和风险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演进。质量源于设计 (Quality by Design, QbD)作为生物工艺转变的核心引擎,其核心论点是产品质量必须通过设计内建于工艺,而非依赖于对成品的检验 。本文将探讨QbD理念在生物制药上游工艺(细胞培养)开发中的关键要素、实施策略及其带来的变革性优势。
QbD理念概述
质量源于设计 (Quality by Design, QbD)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科学的、风险为基础的药物开发方法,已成为全球药品监管机构(如FDA、EMA、ICH)倡导的先进理念。在ICH Q8(药物开发)、Q9(质量风险管理)和Q10(药品质量体系)指南的指导下 ,QbD的实施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 研发的起点,是对成品药质量特性的前瞻性总结,是工艺开发的“灯塔”。
关键质量属性(CQAs): 来源于QTPP,是产品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微生物特性,需在规定限度内以保证产品质量。
关键工艺参数(CPPs): 对产品的CQAs有显著影响的工艺参数。其变异需控制在既定范围内,以确保工艺能持续生产出符合其质量要求的产品。
设计空间(Design Space): CPPs的多维组合和交互作用,在此空间内操作能保证CQAs符合要求。在监管层面,在设计空间内的变更通常不被视为注册变更。
控制策略: 为确保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对原料、CPPs、中间体及成品的控制。
工艺验证与持续改进: 通过持续工艺验证(CPV)监控工艺性能,实现生命周期管理。
对于结构复杂、工艺敏感的生物药,上游细胞培养过程是决定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基石,因此成为实施QbD的首要环节。
QbD在上游工艺开发中的实施
上游工艺主要指细胞培养过程,包括细胞系构建、扩增、生产性培养等环节。随着QbD理念的实施,上游工艺的优化目标已从单纯的提升滴度 ,转变为在确保预定义产品质量 的前提下实现工艺稳健性最大化。
上游工艺开发的起点是QTPP
对药品上市后需具备的质量特征的前瞻性总结,生物制药中QTPP包括效力、纯度、杂质谱、稳定性等。
定义上游工艺的CQAs
上游工艺不直接产生最终产品,但其产物——收获液的质量 深刻影响下游纯化效率和最终产品质量。因此,上游工艺的CQAs通常与收获液的关键质量属性相关联。通过风险评估(如基于先验知识、文献和实验数据),判断哪些质量属性如果发生偏离,会对患者安全或药物疗效产生最大影响。
识别关键物料属性(CMAs)与关键工艺参数(CPPs)
通过风险评估工具系统性地识别可能影响CQAs的所有因素。
建立设计空间
通过实验设计(DoE) 方法,研究多个CPPs对多个CQAs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方法: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响应面法等统计工具,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的产品质量输出 。
结果: 确定一个或多个CPPs的操作范围,在此范围内操作能确保CQAs始终达标,这个多维的操作范围即为该工艺步骤的设计空间 。
制定控制策略
基于设计空间,制定上游工艺的控制策略:
前馈控制: 严格控制CMAs,如使用经过认证的培养基和细胞库。
在线/旁线控制: 对CPPs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反馈控制。
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应用: 利用在线传感器(如拉曼光谱)实时监测关键过程变量(如活细胞密度、代谢物浓度),实现从固定参数控制到基于实时反馈的灵活控制,使工艺更具适应性。
程序控制: 定义明确的补料、诱导等操作程序和时间点。
Akwa®Raman在线拉曼分析仪 能够非侵入性地实时监测培养基中葡萄糖、乳酸、谷氨酰胺等多种代谢物浓度以及活细胞密度,已成为上游工艺监控的强大工具。
持续验证和更新
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持续监控CPPs和CQAs;根据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新数据,重新评估CPPs清单。必要时,可能会更新CPP。
QbD实施优势
QbD理念倡导通过系统性的前期开发,将产品质量控制从被动检验转变为主动设计,实现在研发源头构建高质量,显著降低生产风险,提升工艺效率,保障药品安全有效。
基于QbD的生物制药上游工艺开发代表了一种更科学、更可靠 的生产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工艺的稳健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还为监管机构和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灵活性。随着连续制造和AI技术的成熟,QbD理念将进一步深化,推动生物制药生产进入一个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新时代。
索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