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压力对Cs2WCl6在NIR-II窗口中发射的影响

2025-10-28     来源:恒光智影     点击次数:68

本文要点:第二近红外(NIR-II)荧光材料在生物医学成像和光学传感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其发展受限于发射波长较短、光致发光效率低下及发射光谱狭窄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压力工程成功实现了零维无铅空位有序双钙钛矿Cs2WCl6从第一近红外(NIR-I)到NIR-II窗口的发射调控。在外加压力作用下,材料表现出6.9倍的发射增强与高达227 nm的红移现象。压力效应通过增强结构刚性降低电子-声子耦合作用,减少非辐射能量损耗,进而优化了振动耦合d-d电子跃迁(1T2g/1Eg→3T1g)的发射性能。随着压力增加,3T1g与1T2g/1Eg能级差持续减小,W─Cl键收缩加剧晶体场分裂,多态发射平衡调控共同驱动发射红移。该研究不仅验证了压力调控实现NIR-II发射的有效性,更为结构演变与光学性能的关联机制提供了深层理论阐释。



图1. Cs2WCl6的压力调制能带结构演化与压致变色

在Cs2WCl6的晶体结构中,该材料以A2BCX6型零维空位有序双钙钛矿框架结晶(B位点=W⁴⁺;C位点空位),钨原子与六个氯原子形成八面体配位的孤立[WCl6]²⁻单元(图1a)。这些被Cs⁺阳离子分隔的八面体单元构建出零维结构,其空位有序设计会引发强烈瞬态晶格畸变,导致体系内产生显著的电子-声子耦合作用。然而,[WCl6]²⁻八面体的高对称性通过限制结构畸变抑制了自陷激子(STEs)形成,而W⁴⁺构型的强晶体场分裂(10Dq)促进了自旋轨道耦合的d-d电子跃迁。具体而言,近红外发射源于宇称与自旋禁阻的1T2g/1Eg→3T1g跃迁,该跃迁通过振动耦合和相对论性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获得部分允许。常压下,Cs2WCl6展现出900-1300 nm的宽发射光谱,峰值位于973 nm(图1b)。

为深入探究Cs2WCl6能带结构的演化规律,首先开展原位高压紫外-可见吸收测试(图1c,d)。加压过程中样品颜色由绿渐变为橙、黄、红直至棕褐色,呈现显著压致变色效应(图1c)。吸收光谱持续红移(图1c,d),其中477 nm处的初始吸收边对应常压2.6 eV的间接带隙。当压力升至18.0 GPa时,基于Tauc图计算显示带隙缩窄至1.9 eV(图1f)。继续加压至28.0 GPa仍观察到吸收光谱红移,对应带隙持续减小。带隙压力敏感性呈现两段线性变化:7.2 GPa以下以0.05 eV/GPa速率快速下降,超过该压力后降速减缓至0.025 eV/GPa,这种突变可能预示着压力诱导的电子结构相变。

值得注意的是,550-950 nm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存在显著子带吸收峰(图1b,e),源于3T1g→1T2g/1Eg的d-d跃迁。随着压力增加,该吸收峰逐渐红移,表明3T1g基态与1T2g/1Eg激发态之间的能隙减小。由于相应的1T2g/1Eg→3T1g跃迁是主要发射路径,可推测荧光发射峰也将伴随吸收红移产生相应变化。

图2. NIR-II窗口中的调制发射

低温(78-318K)光致发光(PL)测试表明,随着温度降低,Cs2WCl6的发射强度增强并呈现多峰分辨的光谱特征(图2a)。图2b-f展示了不同压力下Cs2WCl6在900-1700 nm范围内的PL光谱变化。研究发现,从常压到28 GPa压力范围内,Cs2WCl6的发射始终保持在近红外区域。值得注意的是,荧光强度随压力增加而提升,在7.0 GPa时达到6.9倍的最大增强(图2b-d)。该强度峰值与图1g中7.2 GPa处观察到的带隙变化相吻合,表明电子结构调控与发光特性存在强关联性。

常压下Cs2WCl6的发射中心位于973 nm,其光谱主要分布在NIR-I区域,NIR-II窗口的发射较弱,限制了应用潜力。压力释放后,材料荧光强度降低且相较于初始状态残留10 nm红移,表明压力诱导的部分非晶化阻碍了结构完全恢复(附图S6)。高压研究显示发射中心呈现近线性红移,从973 nm移动至1200 nm,总偏移量达227 nm,压力敏感度Δλ/ΔP=7.9 nm·GPa⁻1。归一化PL光谱证实压缩后的Cs2WCl6发射显著向长波方向移动(图2e,f)。此外,随着压力增加,PL光谱的半高宽逐渐展宽,表明近红外发射窗口扩大。由此可见,压力调控成功实现了Cs2WCl6发射从NIR-I到NIR-II窗口的跨越,这对发展NIR-II窗口近红外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图3. Cs2WCl6在高压下的结构演化

为深入理解Cs2WCl6结构与光学特性的关联性,开展了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实验(图3a)。通过对XRD数据的精修,确认了Cs2WCl6初始立方相结构,其属于Fm-3m空间群,晶格参数a=10.23 Å(α=β=γ=90°),与文献报道一致(图3b)。图3a中XRD峰位随压力增加向高角度方向的移动证实了结构压缩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测试压力范围内未出现新衍射峰,表明材料保持结构稳定性而未发生相变。当压力升至18.0 GPa时,衍射峰强度下降暗示晶体的长程有序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结晶度降低。

图4. Cs2WCl6在压力下铯的排放机理说

PL光谱分析显示存在不对称发射峰,表明1T2g/1Eg→3T1g跃迁存在不同振动耦合能级的发射特征(图4)。通过高斯分峰拟合获得三个对称发射峰:963 nm(1.29 eV,常压)、1060 nm(1.17 eV,常压)和1181 nm(1.05 eV,1.0 GPa),分别对应E1、E2和E3三个相邻发射能级。这些峰位呈现高度一致的0.12 eV能级间隔,源于1T2g/1Eg激发态与3T1g基态不同振动激发态(v=1,2,3)之间的辐射跃迁。值得注意的是,常压下仅出现E1和E2两个峰位,随着压力增加,第三个峰位E3逐渐显现并成为核心发射点——1180 nm(1.05 eV)处E3峰的出现,标志着压力激活了低能振动态的辐射复合过程。

发射组分的强度、半高宽及峰位变化如图4c所示。三个d-d跃迁振动耦合发射组分(E1-E3)的强度均在7.0 GPa达到最大值,与整体发射趋势一致。超过7.0 GPa后强度逐渐下降,其中E1组分在20.0 GPa以上完全消失。三个组分的半高宽(在压缩初期略有收窄,但在20.0 GPa后出现突变,暗示压力诱导的振动耦合层级改变。尽管存在波动,较大的半高宽仍保障了材料在NIR-II窗口的宽谱覆盖特性。

图3d阐明了Cs2WCl6在常压与压缩状态下的发射机制。PL光谱分析表明:常压下材料主要通过两个高能跃迁(E1和E2)发射,对应1T2g/1Eg→3T1g的d-d电子跃迁分别耦合v=1和v=2振动能级;而最低能级组分(E3,v=3)因强电子-声子耦合处于淬灭状态。随着压力增加,晶格刚性增强抑制了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不仅激活了更高振动能级(v=3,E3)的发射通道,还通过减少声子辅助的非辐射损耗显著提升了所有振动耦合d-d跃迁的辐射效率。同时,压缩过程中基态3T1g与激发态1T2g/1Eg的能隙(ΔET)持续减小,直接驱动1T2g/1Eg→3T1g发射的整体红移。此外,压力诱导的W─Cl键收缩增强了晶体场分裂能(10Dq),进一步缩小1T2g/1Eg→3T1g能隙并放大发射红移效应。超过7 GPa后,逐渐出现的晶格畸变和初始非晶化引入缺陷与应变,形成新的非辐射路径,抵消了电子-声子耦合减弱带来的辐射增强,导致所有峰位的总发射强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压力范围内发射平衡持续向低能跃迁转移:20 GPa以上最高能发射(E1)消失,而低能组分(E2、E3)占比增加,最终实现向更深NIR-II窗口的持续红移。压力对初始多组分发射平衡的扰动揭示出新型辐射通道,通过优化协同发射特性拓宽PL光谱半高宽,最终促成宽带NIR-II发射的转变。

总之,本文研究表明,压力是实现在无铅0D空位有序双钙钛矿Cs₂WCl₆中显著红移和NIR-II窗口发射增强的有效手段。‌压力诱导的能带结构和PL动力学变化对于观测到的荧光特性和压致变色现象至关重要。‌在≈7.0 GPa处识别的等构相变与发射行为的显著变化相关,为结构-光学性质关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项工作不仅加深了对高压下钙钛矿材料的认识,还为开发可压力调谐的NIR-II发射器在生物成像和光电子学中的潜在应用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Wang, Jingtian, et al., Pressure Modulates Emission of Cs2WCl6 in the NIR‐II Window.,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2025): e01238.

 

⭐️ ⭐️ ⭐️

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 - MARS 

In Vivo Imaging System

高灵敏度 - 采用深制冷相机,活体穿透深度高于15mm
高分辨率 - 定制高分辨大光圈红外镜头,空间分辨率优于3um
荧光寿命 - 分辨率优于 5us
高速采集 - 速度优于1000fps (帧每秒)
多模态系统 - 可扩展X射线辐照、荧光寿命、光声和光热成像、原位成像光谱,CT等
显微镜 - 高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兼容成像型光谱仪
 

⭐️ ⭐️ ⭐️

 恒光智影

上海恒光智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批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子课题,荣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项目、上海市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计算生物学”项目。

恒光智影,致力于为生物医学、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先进的、一体化的成像解决方案。

专注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成像范围覆盖 400-1700 nm,同时可整合CT, X-ray,超声,光声,光热成像等技术。

可为肿瘤药理、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大分子药代动力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清晰的成像效果,为用户提供前沿的生物医药与科学仪器服务。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