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 JETMILL LAB
如公式所示,声速(Vs)是气体分子量(MW)和气体温度(T)的函数。
$$\mathrm{Vs} = rt(kRT / \mathrm{MW})\tag{1} $$
式中,k 为气体比热容比,R 为气体常数
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分子量更小的气体能产生更高的声速,进而具有更高的动能。而气体速度及其产生的动能,是决定粉碎性能的关键因素。本实验通过选取不同分子量的气体,以扩大气体速度的研究范围,所选气体包括氦气、蒸汽、空气和二氧化碳,其分子量范围为 4-44 g/mol 。其中,过热蒸汽的温度控制在 200℃,其余三种气体均处于环境温度(35℃)下。实际操作条件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相应声速如表 1 所示。

气体动能(KE)被视为总能量输入的衡量指标,可通过气体的比热容比(k)、分子量(MW)、温度(T)和压力(P),由公式(2)和(3)计算得出。
$$\mathrm{KE} = 1 / 2(\mathrm{MgVs}2) \tag{2} $$ $$\mathrm{Mg} = PArt(\mathrm{MWk} / RT(2 / (k + 1))a) \tag{3} $$
式中,Mg 为气体质量流量,A 为流通面积,$a = (k + 1) / (k - 1)$
公式(1)可知,气体声速与压力无关;而气体质量流量与压力呈正比,因此总动能输入也与气体压力呈正比。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气体压力并不会改变气体速度,只会增加气体流量和总能量输入。较高的气体压力能使颗粒粉碎更细,但这一现象常被误解为能量效率的提升,而能量效率应通过比能耗来评估。比能耗(SEC)的定义为:将单位质量物料的粒径从进料粒径减小到产品粒径所需消耗的能量。在实验过程中,可通过保持气体流量不变、改变固体进料速率(F)来轻松调节比能耗,计算公式如下:
$$\mathrm{SEC} = \mathrm{KE} / F \tag{4} $$
通过绘制比能耗与产品粒径的关系曲线,可为评估粉碎能量效率提供依据.
实验观察到,不同气体类型的粒度减小过程具有相似性:在较低比能耗(或较低气固比)条件下,会产生细颗粒,但进料中部分原始粗颗粒仍会保留,这是气流粉碎过程中的典型现象。提高比能耗(或气固比)不仅能使产品更细,还能通过减少粗颗粒含量来缩窄粒度分布,这表明在气固比较低时,粒度减小是主导过程,而分级作用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较小。 当比能耗达到约 1000kWh/t(对应二氧化碳、空气、蒸汽和氦气的气固比范围为 8-100)时,会达到一个临界比能耗水平,此时产品粒度分布开始变窄,切割粒径约为 30 微米。若用每种气体对应的分子量对临界气固比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到一个代表临界气固比指数的通用数值,所有测试气体的该指数均为 2。这一临界气固比指数表明,粉碎腔内已形成充分发展的流动状态,该状态是分级作用有效发挥的前提。
粉碎极限
图 6 展示了以空气为气源类型时的实验结果。在选定的固体进料速率下进行了三组实验,通过将粉碎产品重复粉碎(增加通过次数)来提高比能耗。有趣的是,三组实验最终均达到了相同的粉碎极限,唯一的差异在于气固比越高,达到粉碎极限的速度越快。在本实验中,该批次硅砂的粉碎极限为平均粒径 4 微米,不同材料的粉碎极限会有所不同。
另一种观察粉碎极限的方式是:当粒径接近粉碎极限时,比能耗曲线的斜率会变得异常陡峭(如图 7 所示)。此时,比能耗呈指数级增长,能量效率极低,因此实际操作中不应将粉碎机运行在接近粉碎极限的工况下。
值得注意的是,气源类型会对粉碎极限产生影响:分子量越小的气体,能实现的粉碎极限越细,其顺序为氦气>蒸汽>空气>二氧化碳。在平均粒径 5-80 微米的常规粉碎区间内,无论采用何种气源或操作条件,获得特定产品粒径所需的比能耗大致相同,即粉碎能量效率相近。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了一个稳定、高速、对称的旋转气流结构所需的临界气固比约为 2,即每 1 kg/h的固体进料需搭配2kg/h的气体流量,该气固比对应的比能耗水平约为 1000kWh/t;
吸入颗粒制备整体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