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多光子光声显微镜对脑细胞内源性辅酶NAD(P)H的高分辨率深度成像

2025-11-0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7

本文介绍了一项创新性的成像技术研究,聚焦于无标记、多光子光声显微镜(LF-MP-PAM)的开发与应用,旨在实现对脑细胞内源性辅酶NAD(P)H的高分辨率深度成像。传统光学成像方法因组织散射和吸收限制,在脑组织中的成像深度仅约100微米,而本研究通过结合近红外飞秒激光和多光子激发,利用光声效应检测热信号,成功将成像深度提升至700微米(脑切片)和1100微米(脑类器官),同时保持单细胞级空间分辨率。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NAD(P)H作为代谢标志物的潜力,还为神经科学研究和医疗诊断提供了新工具,有望实时监测大脑代谢变化和神经元活动。

本论文的重要发现者为Tatsuya Osaki、W. David Lee、Xiang Zhang、Rebecca E. Zubajlo、Mercedes Balcells-Camps、Elazer R. Edelman、Brian W. Anthony、Mriganka Sur和Peter T. C. So,论文标题为“Multi-photon, label-free photoacoustic and optical imaging of NADH in brain cells”,于2025年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

重要发现
01成像系统开发与原理
本研究核心是开发了一套新型无标记多光子光声显微镜系统(LF-MP-PAM),该系统整合了近红外飞秒激光(波长1300纳米)和声学传感器,实现了光学激发与声学检测的协同作用。系统采用三光子激发机制,针对NAD(P)H的低量子产率特性,通过热膨胀产生声波信号,再利用超声传感器捕获这些信号进行成像。与传统光学成像相比,声波在生物组织中散射较小,从而显著提升了穿透深度。系统关键组件包括非共线光学参量放大器(NOPA)、galvo-galvo扫描器和定制声学传感器,确保了单细胞级分辨率(横向约2.2微米,轴向约30微米)。通过K-Wave模拟,预测了声波频率在90-125兆赫兹范围内,与实际实验数据一致。

02实验验证与NADH检测
研究首先在凝胶组织模型中对NAD(P)H进行了系统验证。通过改变NADH浓度(从1毫摩尔到150毫摩尔),观察光声信号和荧光信号的变化,证实了信号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且光声检测灵敏度高于光学方法,最低可检测至1毫摩尔浓度。激光功率实验显示光声信号与功率的三次方成正比,验证了三光子激发机制。频率分析通过小波变换揭示声波主频在60-90兆赫兹,与模拟结果吻合。

随后,在活细胞实验中,团队将HEK293T和HepG2细胞与NADH溶液孵育30分钟,利用光声显微镜监测细胞内NAD(P)H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孵育后光声信号显著增强5倍,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使用NAD(P)H传感器独立验证了NADH摄取增加,排除了其他色素(如FAD或胶原蛋白)的干扰,确认信号主要源自NAD(P)H。

03深度成像应用与脑组织研究
在脑切片实验中,系统成功对野生型小鼠脑切片进行了内源性NAD(P)H的光学和光声测量。光学成像通过光电倍增管(PMT)捕获NADH荧光和三次谐波生成(THG)信号,实现了单神经元活动监测,显示NADH水平随神经元放电呈周期性变化,且不同脑区(如中脑比皮层)NADH浓度存在差异。光声检测则捕获到延迟2.6微秒的声波信号,信噪比达9.7:1,证实了在复杂组织中的可行性。

关键突破体现在深度成像能力上:在1毫米厚脑切片中,光声信号在700微米深度仍保持高信噪比,衰减曲线符合组织吸收散射模型;在人类iPS细胞衍生的脑类器官中,成像深度进一步达到1100微米,而光学信号在400微米深度即衰减至噪声水平。此外,类器官培养时间(从21天到90天)与NADH水平增加相关,凸显了该技术在监测组织发育中的应用潜力。

04实时成像系统集成
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实时成像子系统,通过集成高速数据采集板和ScanImage软件,实现了光声和光学信号的同步采集与处理。系统设置窄时间窗口(约2.6微秒延迟)进行像素平均,生成NAD(P)H空间分布图。在脑类器官和脑切片实验中,光声图像与THG图像高度一致,且经去噪处理后可分辨单细胞结构,验证了其在深层组织中的成像优势。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传统成像深度限制
本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解决了长期困扰生物成像领域的深度难题。传统全光学成像方法受限于组织对紫外荧光的强烈吸收,在脑组织中的有效深度仅为100-200微米,而光声成像通过声学检测避开了光学散射,将深度提升至700微米(脑切片)和1100微米(类器官),相当于传统方法的6倍以上。这种突破得益于多光子激发与声学传输的协同:近红外激光(1300纳米)减少了组织衰减,同时低量子产率的NAD(P)H在激发时产生大量热能,转化为可检测的声波。与磷磁共振波谱(P-MRS)等深度技术相比,本方法保持了单细胞分辨率,填补了深层组织无标记代谢成像的空白。

02新技术融合与多模态成像
LF-MP-PAM系统首次将三光子光声成像应用于NAD(P)H检测,实现了多模态集成。系统同时捕获光学(如荧光、THG)和光声信号,允许实时对比验证,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例如,在脑切片中,NADH光学信号与神经元钙活动动态相关,而光声信号则提供了深度信息。这种多模态能力不仅提升了成像的丰富度,还为研究代谢与电活动的关联提供了新途径。技术上,系统采用定制声学传感器和实时处理管道,确保了高帧率(如0.76帧/秒)和高灵敏度,为活体应用奠定了基础。

03在生物医学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这项技术的光学生物医疗价值显著,尤其适用于神经科学和疾病模型研究。NAD(P)H作为代谢标志物,与神经元活动、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密切相关,本方法使得在深层组织中实时监测代谢变化成为可能。例如,在脑类器官中成功监测到发育相关的NADH增加,证明了其在模拟人类脑疾病中的潜力。未来,该技术可扩展至其他器官类器官(如肝、肾)或结合基因编码传感器(如GCaMP),用于个性化医疗和药物筛选。此外,无标记特性避免了荧光标记的侵入性,更贴近临床转化需求。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开发LF-MP-PAM系统,成功实现了对NAD(P)H的无标记、深度成像,突破了传统光学成像的深度限制,为脑代谢研究提供了强大工具。实验验证从凝胶模型到活细胞、脑切片和类器官,系统性强,结论可靠。技术亮点在于多光子光声融合,实现了单细胞分辨率下的毫米级穿透,兼具高灵敏度和实时性。

展望未来,该系统有望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变革,例如在活体动物或人类大脑中监测神经元活动,或应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尽管当前系统仍需优化(如提升分辨率、实现同侧成像),但其潜力巨大,结合人工智能和临床设备,或将成为下一代生物成像技术的标杆。总之,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成像难题,更开启了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篇章。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Osaki T, Lee WD, Zhang X, Zubajlo RE, Balcells-Camps M, Edelman ER, Anthony BW, Sur M, So PTC. Multi-photon, label-free photoacoustic and optical imaging of NADH in brain cells. Light Sci Appl. 2025 Aug 7;14(1):264. 

DOI:10.1038/s41377-025-01895-x.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