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纯水机作为痕量分析、细胞培养、试剂配制等核心实验的“水源保障站”,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然而在长期使用中,受水质差异、操作习惯、维护频率等因素影响,设备易出现各类故障。本文系统梳理纯水机最常见的十一大故障,深入剖析成因并提供可落地的解决办法,为实验室运维提供实用参考。
第一类故障为制水量大幅下降,这是最频发的问题。成因主要有三点:原水水压过低导致进水不足,RO膜长期未更换造成孔径堵塞,预处理滤芯(PP棉、活性炭)吸附饱和。应对时先检查原水压力表,确保压力在0.1-0.3MPa,不足时需加装增压泵;再依次更换PP棉(建议3-6个月一换)、活性炭滤芯(6-12个月一换),若仍无改善则需更换RO膜(常规2-3年一换,视水质调整)。
第二类是产水水质不达标,表现为电导率超标或TOC数值异常。核心原因包括:RO膜破损导致截留率下降,EDI模块老化(超纯水机),紫外线杀菌灯失效造成微生物滋生,或储水桶污染。解决时先检测RO膜完整性,若出现破损需立即更换;EDI模块需定期活化,超纯水机用户可通过再生功能恢复;紫外线灯需按使用寿命(通常1年)更换,储水桶则需每月用0.5%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
第三类故障为设备无法开机。首先排查电源问题:插头松动、插座接触不良或空气开关跳闸,其次检查进水压力开关——当原水压力低于0.05MPa时,压力开关会触发保护机制切断电源。处理时先紧固插头、更换插座或重启空气开关,再检测水压,不足时启动增压系统,若压力正常仍无法开机,则需检修主板或电源模块。
第四类是开机后频繁停机。多由高压开关故障或储水桶压力异常引起:高压开关阈值漂移会误判储水已满,储水桶气压不足(正常0.02-0.03MPa)会导致水位快速触达上限。应对时先调节储水桶气压,若无效则需用万用表检测高压开关,更换故障部件后校准阈值。
第五类为漏水故障,易引发安全隐患。漏点多集中在管路接口、滤芯外壳、RO膜壳三处,因密封圈老化、接口松动或外壳破损导致。发现漏水后立即停机断电,用干布擦干水渍定位漏点:接口松动可重新紧固卡箍;密封圈老化需更换同型号配件;外壳破损则需整体更换滤芯或膜壳。
第六类故障是预处理滤芯堵塞过快。常见于原水浊度高(超过5NTU)或含大量泥沙、胶体的场景,滤芯短期内吸附饱和。解决办法是在纯水机前端加装预处理过滤器,降低原水浊度;同时缩短滤芯更换周期,原水水质极差时可采用“两级PP棉”预处理。
第七类为RO膜脱盐率显著下降,直接导致产水纯度降低。除膜老化外,还与原水pH值异常(超出7-8范围)、进水中含高浓度氧化性物质(如余氯超标)有关。处理时先检测原水余氯(应≤0.1mg/L),超标时更换活性炭滤芯或加装除氯装置;调节原水pH值至合理范围;若脱盐率仍低于75%,则需更换RO膜。
第八类是超纯水电阻率偏低(低于18.2MΩ·cm),专属超纯水机故障。主要因EDI模块结垢、离子交换树脂失效或超纯水出口管路污染所致。可先对EDI模块进行酸洗除垢,再生离子交换树脂;若管路污染,需用10%硝酸溶液循环冲洗管路30分钟后再用纯水冲洗至中性。
第九类故障为设备运行时噪音过大。声源通常来自增压泵或风扇:泵体进入空气会产生“气蚀音”,轴承磨损会发出“异响”,风扇积尘过多会导致“风噪”。处理时先排气:关闭进水阀,打开废水阀,开机运行1分钟排出空气;轴承磨损需更换增压泵;定期清理风扇灰尘,保持通风顺畅。
第十类是废水排放量异常增多。正常废水量与产水量比例为3:1-5:1,超出此范围多因RO膜堵塞、进水压力过高或废水比调节阀故障。先检查RO膜,堵塞则清洗或更换;调节进水压力至标准范围;若废水比调节阀失效,需更换阀芯或整体部件。
第十一类为显示屏报错或无显示。多为电子元件故障,如显示屏排线松动、主板受潮或传感器失效。先断电重启,检查排线连接;若报错持续,需用干燥毛巾擦拭主板防潮,更换故障传感器;无显示时则需检修电源模块或更换显示屏。
综上,实验室纯水机故障多与“预处理-RO膜-后处理”核心链路及电气系统相关,且多数故障可通过规范维护规避。建议建立“三级运维体系”:日常做好原水水质监测与滤芯更换记录;每周检查管路密封性与设备噪音;每季度全面检测RO膜性能、电阻率及水压参数。通过“预防为主、精准排查、及时处置”的原则,可大幅提升纯水机运行稳定性,为实验工作筑牢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