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ELISA实验基质效应评估方法总结

2023-10-09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924

在ELISA实验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样品浓度挨近试剂盒的灵敏度,容易发生样本OD450值低于空白值的现象,特别是在血清和血浆样本中。这就有可能是基质效应导致的结果。

基质效应定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基质,基质是指样品中目标分析物以外的部分。由于基质成分会对分析过程有显著干扰,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业内把这些影响统称为基质效应。这是ELISA试剂盒开发和使用中需要避开的雷。

基质效应判断:

当单个样本或少量样本值低于空白值时,可能是实验操作出现问题,这时应增加重复,进步操作技术。当许多样本都低于空白值时,应思考基质效应的影响,建立校正曲线予以修改。基质效应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可能是样品中存在的基质导致原抗体的联络结合能力下降,便产生了样本值低于空白值的现象。导致样本值无法计算出数值,或许数值为负。

虽然原因复杂,但有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基质效应。

种方法是采用线性稀释,一般来讲,抗原和捕获抗体、检测抗体之间的结合作用很强,样品浓度被稀释并不影响它们的结合,而造成基质效应的非特异结合的力要弱很多,如果不断稀释样品,非特异结合造成的干扰会逐步减少,测量值也更接近真实值。没有基质效应时,无论如何稀释,测量值都和真实值吻合。而有基质效应时,稀释会造成非特异性结合比例的减少,测量值也相应地产生很大改变。

第二种方法是掺入回收率实验,将低、中和高浓度的分析物掺入到已测定过浓度的样本中,掺入前后实测到的浓度增加部分与掺入浓度之比就是回收率,回收率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回收率介于80-120%,才符合标准。

ELISA实验中基质效应避免:

1、基质净化法

植物性基质主要杂质:色素、酸类、糖类,常用GCB/NH2、GCB/PSA、Si、C18 SPE 方式和QuEChERS方式除杂。

动物性基质主要杂质:脂肪、蛋白质,常用C18、HLB、Si、离子交换 SPE方式除杂。

2、直接稀释法

优点:
直接稀释法通过有机溶剂稀释样品基质萃取液的浓度,即减少待测溶液中杂质含量。

缺点:
会牺牲检出限。

3、加入内标物或同位素内标物法

优点:
加入内标物或同位素内标物参与前处理过程可以有效补偿目标农药的折损,还可以有效地消除因进样不充分或仪器响应不稳定造成的结果差异。

缺点:
内标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基质效应的影响,且其价格昂贵、市场供应不足。

4、加入分析保护剂法

优点:
试验证明,保护剂可以有效改善敏感农药的响应、峰形和方法的稳定性。

缺点:
分析保护剂的添加对某些农药的分析也失去作用。

5、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正法

优点:
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正法是当今国际上公认一种有效补偿基质增强效应和基质减弱效应的方法。

缺点:
工作量大;获取不含目标区的空白基质难度大。

6、优化仪器条件

每种方法均有优缺点,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兼顾准确、经济、高效的一种或多种方法。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