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耐药是什么
指的是HIV发生基因突变,而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不敏感的现象,是抗病毒治疗药物作用的病毒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HIV耐药问题由来已久
1987年,第一个艾滋病抗病毒药物齐多夫定(AZT)问世,接受治疗的患者用药不久就发生了广泛的耐药,从此开启了对HIV耐药的研究和监测。
1996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的提出,为全球近2000万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带来希望,通过联合用药,最大化实现抑制体内HIV病毒复制,曾一度被认为是克服HIV耐药的利刃。但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鸡尾酒疗法需要通过长期服药从而实现对体内HIV病毒的持续抑制,患者的依从性、基因突变、药物之间DDI问题等,都成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继发性耐药(ADR)的重要诱因。
更令人担忧的是,相较于ADR,原发性耐药(PDR)在中低收入国家呈上升态势。如果艾滋病患者在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属于PDR,无疑对患者的免疫重建和全程管理带来挑战。
HIV耐药报告
WHO 发布2021年全球HIV耐药报告报告中指出HIV耐药对艾滋病死亡、新发感染和治疗花费都具有重大影响,耐药的患者更难取得病毒抑制,有更大发生病毒学失败风险,更容易中断治疗,从而发生更多艾滋病相关的死亡和新发感染,抵消已经取得的扩大治疗的成果,影响艾滋病防治目标的实现。
中国HIV耐药率在2015年已达到4.7%,接近WHO提出的5%耐药警戒线,在西南局部地区整体耐药率已经超过该警戒线。
发现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为防止HIV耐药的发生,应持续推广“发现即启动抗病毒治疗”这一共识;
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定期随访,监测HIV-RNA及CD4+细胞的变化情况,并高度重视药物之间DDI的问题;总结
作者介绍
赵鹏飞 副主任医师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拔尖人才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分会青年委员
青海省中医药学会温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青海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
青海省医学会科研管理分会委员
先后参与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本文为作者授权立菲达安诊断发布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