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2-AP简介
α2-抗纤溶酶是一种分子量为63 kD的单链糖蛋白,其编码基因SERPINF2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7p13),包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该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血浆浓度约为1 µM(70 µg/mL),约为Glu-PLG浓度的1/3至1/2,是PAI-1浓度的1000倍以上。此外,α2-AP还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中,可在血小板激活时分泌,并在肾脏和大脑中被检测。
α2-AP在循环中以游离形式或与纤溶酶/纤溶酶原结合的形式存在,其半衰期(T½)约为2.6天。其N末端的谷氨酰胺残基(Gln14)是与纤维蛋白交联的结合位点,可在FXIIIa作用下与纤维蛋白α链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Lys303)结合,从而保护纤维蛋白免于过早溶解。C末端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是纤溶酶/纤溶酶原的结合区域,而精氨酸残基(Arg376)是纤溶酶原的切割位。
α2-AP分子的N末端和C末端可发生多种翻译后修饰。根据N末端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主要异构体:Met-α2-AP(含464个氨基酸,N末端为蛋氨酸,约占30%)和Asn-α2-AP(含452个氨基酸,N末端为天冬酰胺,约占30%)。Met-α2-AP可在抗纤溶酶切割酶(APCE)和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作用下转化为Asn-α2-AP。Asn-α2-AP的抗纤溶活性更强,与纤维蛋白交联的速度是Met-α2-AP的13。
α2-AP与纤溶酶的作用机制
1. α2-AP通过C末端的精氨酸残基与纤溶酶的Kringle结构域的精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
2. 纤溶酶裂解α2-AP Met分子377-Arg376间的肽键,使其构象发生变化,并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的中间复合物PAP,其半衰期约为0.5。此外,α2-AP还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活化蛋白C的活。
α2-AP检测原理与方法
免疫学检测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可用于检测血浆中游离总α2-AP。该方法首先利用生物素化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并捕获α2-AP的所有四种N端和/或C端修饰的异构体,随后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O)标记的多克隆抗α2-AP抗体进行抗原捕获并检。此外,免疫比浊法和胶乳凝集法也可用于α2-AP的测。
功能测定法
1. 发色底物法
将含有α2-AP的患者血浆与过量纤溶酶共同孵育。纤溶酶被α2-AP迅速灭活,残留的纤溶酶裂解发色底物,通过测量405 nm处的吸光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吸光度变化与α2-AP浓度呈反比关。
2. 微孔板发色底物法
将纤溶酶固定于微孔板上,加入待测样本后,具有功能活性的α2-AP与纤溶酶结合并发生反应。洗涤后加入抗α2-AP抗体,再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加入底物TMB后,记录405 nm处的颜色变化。颜色变化程度与原始血浆样本中α2-AP的活性呈正。
结果解读
遗传性α2-AP缺乏症
遗传性α2-AP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初被称为Miyasato病。纯合缺陷患者的α2-AP浓度通常低于0.10 IU/mL,易发生严重出血或创伤后迟发性出血(如拔牙、手术后或皮肤黏膜出血),需与一期止血缺陷进行鉴别。实验室检查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常规凝血筛查结果正常,但血栓弹力图(TEG)或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结果可能异。杂合缺陷者的α2-AP水平在0.30 - 0.60 IU/mL之间,通常无症。
获得性α2-AP缺乏
获得性α2-AP缺乏可能见于肝脏疾病、淀粉样变、急性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纤溶治疗期。
α2-AP升高
有研究证据表明,α2-AP含量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或预后不良相关。α2-AP水平增高可导致静脉血栓、肺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中风。此外,α2-AP还可促进微血管血栓形。糖尿病患者血浆中α2-AP水平增加,且与糖尿病晚期视网膜病变相关,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在肺动脉高压(PAH)患者中,循环α2-AP水平的显著升高被认为是其病理生理学的关键因素,与较差的预后和较高的死亡率相。此外,α2-AP还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存在显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