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不同批次样品光阻法测试每次取样的测试结果;
(b)最终统计的每容器中的不同尺寸范围的微粒数量;
图2:显微计数法测试结果,每容器中不同尺寸范围的微粒数量;
在两项检查中可以看到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都在药典要求范围之内,但是该样品进行光阻法测试前对样品进行了稀释操作,可能会引发样品内的颗粒数量发生变化。
案例二:某公司的脂质纳米粒(样品装量信息:1.5 mL*1批)
光阻法测试方案:样品原液测试,单次进样量为0.1 mL,连续测四次,舍弃第一次结果,最终统计每毫升中尺寸≥10 μm的颗粒数以及≥25 μm的颗粒数;
显微计数法测试方案:样品原液进行测试,统计每毫升中尺寸≥10 μm的颗粒数以及≥25 μm的颗粒数;
图3:采用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对样品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不同尺寸范围的颗粒数量统计
该样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测试对比差距较大,光阻法测试结果中不同尺寸范围的颗粒比较少,这归因于测试过程中的进样量比较少,可能无法完整覆盖光阻法设备的光学检测窗口;另外通过显微计数法测试结果的原始图片数据可以看出,样品中较大尺寸颗粒主要包括纤维、药物聚集及胶塞等,这些颗粒的存在可能是造成样品中不溶性微粒增多的原因之一。
数据分析与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来讲,脂质体类样品更适合用显微计数法来进行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检测,其原因如下:
总结:
回归到药典法规文件的要求,文件中指出:当光阻法的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者供试品不适用于用光阻法进行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检测,并且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为判定依据。经过对脂质体案例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脂质体类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检查项应优先推荐显微计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