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Tao Liu、Jiahao Liu、Dong Li与Shan Tan团队的研究论文《Bayesian deep-learning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enables reliabl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解决了深度学习SIM模型长期存在的“黑箱”隐患,被同行评价为“计算超分辨显微镜可信赖化的里程碑”。
重要发现
01技术原理:贝叶斯框架破解光学逆病态问题
传统SIM重建算法面临光学逆问题的病态性:单组原始图像可能对应多个潜在超分辨解。BayesDL-SIM通过两项核心技术突破该局限:
(1)异方差概率建模:
使用高斯分布描述潜在超分辨空间,网络同步输出每个像素的均值(重建强度)和标准差(AleaU)(公式1)
提出解耦训练(DeT)方案:先以双域损失优化重建权重,再冻结权重学习AleaU,避免保真度损失
(2)随机贝叶斯推理:
采用随机梯度Langevin动力学(SGLD)近似后验分布(公式3)
通过蒙特卡洛采样生成多组重建结果,计算EpisU = 样本方差(公式4)
AleaU映射准确反映重建可信度:非特征区(如CCPs背景)不确定性更低,校准误差 <0.03
用户可自定义可信区间(CI):如3σ区间覆盖99.74%真实强度分布
(2)模型误用预警:
认知不确定性(EpisU)有效识别知识不一致(KIC)场景:
当MTs训练模型处理F-actin时,FG-EpisU激增400%
稀疏荧光珠密度样本误用常规模型时,过分割区域EpisU扩大3倍
空间采样率失配(如62.4 nm/pixel数据误用31.2 nm/pixel模型)导致EpisU >250%
(3)活细胞动态追踪:
在长达3小时的COS-7细胞粘附过程中,BayesDL-SIM清晰解析F-actin重组
低信噪比(平均光子数<50)条件下,重建丝状长度增加37%
KIC场景下FG-EpisU持续高于KC组1.5-2.5倍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性技术:双模态不确定性量化
(1)AleaU映射取代经验性评估:
相较传统SQUIRREL方法,AleaU与真实重建误差的稀疏化曲线匹配度提升60%
指导实验优化:通过最小化AleaU反向优化照明参数
(2)EpisU驱动的可靠性防火墙:
首次实现DL-SIM模型的误用自诊断,尤其有效识别GAN模型的幻觉伪影(FG-EpisU >300%)
(3)通用框架扩展性:
兼容单图像超分辨(SISR)与少帧SIM
在3D-SIM中保持亚细胞结构解析力
总结与展望
BayesDL-SIM通过贝叶斯深度学习框架,首次将双重不确定性量化引入光学超分辨成像领域。其核心突破在于:
以异方差建模破解重建病态性问题,实现分布式可信成像;
以认知不确定性构建模型误用防火墙,避免生物学误读。
该技术显著提升了对密集生物结构(如F-actin)的解析能力,并在长达3小时的活细胞观测中验证了可靠性,为研究亚细胞动态提供了新工具。
未来工作将聚焦三方面:
一是探索无标注学习融合方案,解决高光毒性样本的训练数据缺失问题;
二是开发跨模态泛化引擎,实现从SIM到定位显微镜的通用迁移;
三是构建不确定性反馈训练机制,利用AleaU优化网络注意力分配。
随着生物学家对结果可信度需求的升级,BayesDL框架有望成为智能显微镜的算法基座,推动超分辨成像从“高分辨率”向“高可信度”跃迁。
论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25-6009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