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实验小鼠异常死亡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介绍

2025-08-1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8

在日常的实验动物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小鼠突发异常甚至死亡的情况。看似玄学的暴毙,90%是常见病在搞事情!这些疾病可导致小鼠发病甚至死亡,造成实验中断、资源浪费(人力、物力、时间)。部分病原体呈隐性感染,可能严重干扰实验结果,甚至导致错误结论;若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痘、泰泽氏病等),则更具公共卫生风险。小鼠“说没就没”,不妨循着以下线索一查究竟。
 

死亡原因
环境因素:

  • 温度:实验动物汗腺不发达,高温时散热困难。若环境温度过高(如夏天温度高且无降温措施),小鼠易因高温死亡。运输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标准范围温度20~26℃)。

  • 湿度:湿度偏高时,促进微生物繁殖,导致垫料霉变、饲料污染、氨浓度升高,增加传染病风险;湿度偏低时,容易引发动物皮肤黏膜干裂、粉尘扩散及呼吸道疾病。大鼠对低湿更敏感,相对湿度低于20%时,易患尾根部坏死的环尾病,死亡率高(标准范围湿度40~70%)。

  • 环境:笼盒清洁不及时或垫料使用时间过长会滋生细菌,含氮物质分解产生氨气。高浓度氨(≥ 200mg/m³)可引起呼吸器官黏膜异常,导致流泪、咳嗽、黏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标准氨浓度<14mg/m³)。

  • 噪声:噪声干扰实验动物生殖机能与生理稳态,引起心率、呼吸、血压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当噪声≥60dB时,可能诱发听力性痉挛。

实验因素:

  • 操作不当:保定技术不熟练、操作紧张、用力过度导致小鼠窒息而死;换笼时未留意小鼠爬到笼盒边缘,直接盖回笼盒盖,导致小鼠被卡死亡;灌胃戳到肺部、采血不当、腹腔注射打到内脏等操作失误致死;麻醉或给药剂量过大导致死亡;无菌操作不严导致感染。

  • 人为操作应激:同一时段内,多次对小鼠进行相同或不同的操作,可能引发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疲劳致死。

饲养因素:

  • 渴死饿死:忘记加水加粮,水瓶漏水,突然更换饲料或饲料过期,会引起动物状态变差或死亡。

  • 窒息死亡:无菌隔离包电源插座接触不良,导致隔离包换气不足,动物因氧气不足、温度、湿度偏高而窒息死亡;IVC停电忘记把换气窗阀门打开,导致笼盒内没有气体交换,动物窒息死亡。

  • 其他饲养问题:饲料中营养成分不足或过量、饲料霉变等都可能导致小鼠营养不良,若饲料过软就无法起到磨牙的作用,这可能导致牙齿过长,影响进食‌进而引发死亡。

 

小鼠自身因素:

  • 打架致死:小鼠会因抢夺资源或压力而发生争抢打斗行为,轻则被咬伤,严重的可直接致死。动物争斗还可能造成空气输送口及引水口堵塞,导致动物意外死亡。

  • 习性问题:小鼠胆小怕惊、适应性差,容易因各种不利因素变得狂躁,攻击欲上升进而发生打架行为。过于频繁的换笼或出现陌生小鼠会让其变得狂暴,尤其是母鼠产后极易因气味问题食崽。

  • 先天体质弱小:先天发育不良,无法正常哺乳或进食导致死亡。

  • 其他:某些实验小鼠由于基因编辑或自身遗传背景,可能存在生理缺陷,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小鼠健康状况不稳定,甚至引发死亡。例如,免疫缺陷小鼠更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某些特定基因型小鼠可能对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特别敏感。

疾病因素:

  • 病毒性疾病:如小鼠肝炎病毒易感染裸鼠与免疫缺陷小鼠,发病时无症状或昏睡,皮毛粗刚,厌食,或有神经症状;仙台病毒可构成小鼠最常见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病时皮毛粗刚,呼吸困难,有气管啰音;鼠痘具高度传染性及死亡率,发病时面部水肿,皮下丘疹,脚、脸、耳和尾巴皮肤糜烂,或四肢和尾巴坏死腐脱,急性会死亡。

  • 霉浆菌性和细菌性疾病:如霉浆菌症,发病时小鼠拱背、皮毛粗糙、体重下降、活动力下降等,严重时呼吸急促、鼻音明显、歪头,大鼠眼窝外与鼻部周围有红色分泌物使毛色呈微红;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小鼠皮肤炎及化脓;链球菌症可引起局部坏死性溃疡性皮肤炎与全身系统性感染;泰瑞氏疾病会导致水样下痢,脱水及食欲不振或无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 寄生虫:如蛲虫寄生在盲肠与结肠,严重感染时会导致小鼠生长迟缓,下痢,肠套叠和脱肛等现象;绦虫感染小鼠严重时会下痢及生长迟缓;毛虱常见于毛发浓度区域,易导致严重的皮肤病;跳蚤会引起皮肤刺激,过敏性皮肤炎,贫血和食欲不佳。

排查流程
立即观察与记录:

  • 死亡时间:实验操作后1小时内死亡提示急性毒性或操作失误。

  • 临床症状:濒死前是否出现抽搐(中毒)、呼吸困难(感染)、消瘦(慢性病)。

  • 尸体位置:笼内多只死亡可能为环境或传染性疾病。

尸体解剖与样本采集:

  • 肺部:充血/实变(感染或窒息)。

  • 肝脏:肿大/苍白(中毒或代谢异常)。

  • 肠道:胀气/出血(细菌感染)。

  • 样本留存:取肝、脾、肺组织冻存(-80℃)或福尔马林固定(病理切片)。

  • 采集血液或粪便(PCR/培养检测病原体)

实验室检测:

  • 病原体筛查:PCR检测常见病毒(如MHV、MPV);细菌培养(血平板或麦康凯培养基)。

  • 病理学分析:H&E染色判断组织病变(如坏死、炎症浸润)。

环境与操作回顾:

  • 环境监测:检查温湿度记录、笼具消毒周期(是否使用高压灭菌垫料。

  • 操作记录:复核麻醉剂量、手术时间、实验人员培训情况。

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
紧急处理

  • 隔离:立即移走死亡小鼠,同笼小鼠隔离观察。

  • 消毒:用70%乙醇或过氧乙酸彻底清洁笼具及操作台。

针对性干预

  • 感染性疾病:暂停实验,全群筛查;必要时淘汰并彻底消毒设施。

  • 操作失误:重新培训实验人员,优化麻醉/手术SOP。

  • 环境失控:根据实验小鼠种类和实验需求调整饲养条件,确保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参数适宜,并保持饲养室内外整洁,减少噪音和应激源。

  • 实验设计问题:预实验确定药物剂量,移植瘤模型定期监测肿瘤体积。

长期预防

  • 定期健康监测:哨兵鼠季度送检(血清学、寄生虫)。

  • 标准化操作:建立实验操作SOP(如灌胃深度不超过3 cm);使用电子记录系统跟踪动物状态。

对于基因编辑小鼠或具有特定遗传背景的小鼠,应特别关注其生理特性和健康状况,避免因遗传缺陷导致的异常死亡。

为保证我们的研究可以顺利的拿到稳定结果,小鼠的饲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出现异常死亡不要慌,不妨参考上述流程排查下原因排查解决。希望本文可以为您的科研道路排忧解难,让您早日得到理想的数据成功上岸。如果您还有这方面的疑问,随时欢迎您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Model Organisms Center, Inc.,简称"南模生物"),成立于2000年9月,是一家上交所科创板上市高科技生物公司(股票代码:688265),始终以编辑基因、解码生命为己任,专注于模式生物领域,打造了以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研发为核心,涵盖多物种模型构建、饲养繁育、表型分析、药物临床前评价等多个技术平台,致力于为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等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产品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