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通过传统方法用纳米疫苗(NVs)免疫通常会导致注射部位的先天免疫细胞激活不足,抗原向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dLN)的递送不良,严重研制了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快速和有效诱导。
以前的改进方案主要考虑优化纳米材料的设计,而较少考虑注射位点的差异。
这一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范春海院士和刘尽尧教授的研究指出,通过中医中穴位的方案来优化对NVs的递送能更好的激活免疫系统。
首先,通过对肌肉注射位点(IM)、足三里穴(ST36)、内关穴(PC6)和后海穴(GV1)的免疫细胞进行细胞谱分析,结果显示与IM区相比,肥大细胞在穴位中较为丰富,尤其是足三里穴(ST36)。
为了进一步了解穴位递送纳米颗粒(Acupoint Delivery of NVs,AND)能否促进NVs直接递送值dLN,使用Cy5.5标记的NVs免疫后的第三天,并借助瑞孚迪(Revvity)IVIS Spectrum对小鼠及进行三维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T36注射小鼠dLN处有较为强烈的荧光信号。后期对两组别小鼠切除dLN成像,结果也显示ST36注射使NVs在dLN中快速而持久地积累,这可能归因于穴位密集分布的淋巴管。为了确定NVs直接递送给dLNs,小鼠注射抗CCR7单克隆抗体(αCCR7)以消除免疫细胞从外周向dLNs的迁移。通过ST36途径免疫后,αCCR7处理和同种型单克隆抗体(iso)处理的小鼠中dLN中增强的荧光信号一致。
研究的后续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肥大细胞激活的穴位可以促进dLN驻留DC的抗原呈递,从而放大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ADN通过减少LN转移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总而言之,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穴位刺激在纳米疫苗接种中的重要性,并为开发简单而通用的方法以增强各种NV的抗病毒和抗肿瘤功效打开了一扇窗。
IVIS® Spectrum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