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鼠放置在迷宫的中央平台,头部朝向开放臂,观察者需与中心保持至少 1 m 的距离。实验时间一般设定为 5 分钟。在此期间,记录大鼠进入开放臂和封闭臂的次数,以及在两类臂道内的停留时间。
进出判定标准:四肢完全进入为“进入”,前爪跨出为“离开”。
数据计算:
开放臂进入次数 ÷ 总进入次数(开放臂 + 封闭臂);
开放臂停留时间 ÷ 总停留时间(开放臂 + 封闭臂)。
以上两个百分比指标可用来评估焦虑水平。通常它们之间相关性较高。
若某药物使动物更倾向开放臂(增加进入次数和停留比例),且不影响入臂总次数,则可认为其具有 抗焦虑作用。
相反,如果开放臂偏好下降,但入臂总数无明显变化,则提示可能具有 致焦虑作用。
提升探索活性
为防止大鼠长时间停留在封闭臂,常在实验前先让其在开放场地活动约 5 分钟。提前 5–7 天开始,每天轻抚动物 1–2 分钟,也有助于减少外界应激对实验的干扰。
运动活性与结果解读
入臂总数反映大鼠整体运动水平。理想情况下,药物对焦虑状态的影响应独立于运动活性。如果某种处理既减少开放臂偏好,又同时降低入臂总次数,就需要通过 协方差分析(ANCOVA) 来区分其是 致焦虑效应 还是 镇静效应。Pellow 和 Lister 建议先用 孔板实验(holeboard test)检测运动活性,再进行迷宫实验,以避免混淆。
实验有效性
高架十字迷宫的“表观信度”较好,动物回避开放臂的行为既可能源自对空旷环境的本能厌恶,也可能与迷宫高度引发的恐惧有关,两者相对作用尚无定论。
实验动物与安全性
可使用雌雄大小鼠或雄性沙土鼠,每只动物仅测试一次。实验中若动物跌落,数据一般应剔除。若在开放臂周围加设凸缘可减少跌落,但会降低对抗焦虑药物检测的灵敏度。
本文由 科月华诚 整理与改写,仅供科研与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