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治疗研究中,药物需通过口服、注射等途径递送至体内以发挥疗效。在基础科研中,使用慢病毒、腺相关病毒(AAV)等工具病毒通过注射方式导入动物模型,是研究基因功能、代谢途径及疾病机制的重要手段。选择合适的体内注射策略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重复性至关重要。下文将系统介绍常见注射途径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为实验人员提供参考。
一、如何通过尾静脉注射实现高效系统递送?
尾静脉注射是小鼠和大鼠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给药方式,适用于病毒载体、药物或细胞的高效输送。
操作步骤:
1.轻柔提取小鼠,置于鼠笼盖或操作者手背进行安抚;
2.将动物装入固定器,露出尾部,用酒精棉球擦拭或适度加热(如温水或灯照)以扩张血管;
3.拉直尾巴,识别尾静脉位置;
4.于尾尖1/3处进针,若阻力小且进针顺畅,提示针头位于血管内;
5.回抽注射器,若有回血则可缓慢注射;
6.注射完毕后用棉球轻压注射点约1分钟以防出血;
7.将动物放回笼中观察。
补充说明:
病毒注射量需严格按体重及实验需求调整。例如6周龄大鼠(约150g)可注射AAV9,典型剂量为3×10¹³ – 1×10¹⁴ v.g./kg,体积不超过200µl。
二、颞静脉注射适用于新生小鼠吗?
颞静脉或面静脉注射常用于新生小鼠,因其血管较为明显且操作可视性好。
操作步骤:
1.将幼鼠置于湿冰上30–60秒实现轻度麻醉,注意避免过长时间导致并发症;
2.准备注射器,吸入约30µl试剂(如伊文思蓝);
3.在显微镜下固定小鼠头部,识别颞静脉;
4.斜面向上进针,可见血液回流显示成功进入血管;
5.缓慢推注,观察血管是否发生漂白现象;
6.注射后留置针头10–15秒,防止反流。
三、腹腔注射应注意哪些操作细节?
腹腔注射(IP)操作简便、适用性广,适合大体积药液注射,但需注意避免损伤内脏。
操作步骤:
1.固定动物,使其腹部朝上,头部略低;
2.选择下腹部距离腹白线约0.5 cm处作为进针点;
3.以约30°角刺入腹腔,进针不宜超过1 cm;
4.回抽无血无体液后缓慢注射;
5.拔针时轻微旋转以防漏液;
6.放回动物并持续观察其状态。
四、如何完成精准的视网膜下注射?
该技术适用于眼科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操作精度要求高,常需显微手术设备辅助。
操作步骤:
1.麻醉动物并瞳孔扩张;
2.准备微量注射器(病毒液量1.5–2µl);
3.开睑并放置盖玻片以清晰显示视网膜;
4.于角膜缘后方穿孔,插入33 G钝头针;
5.缓慢注入病毒液,观察视网膜下水泡形成;
6.轻柔退针并闭合眼睑。
五、脑立体定位注射如何实现核团特异性递送?
该法用于精准脑区注射,需依赖脑立体定位仪和脑图谱坐标。
操作步骤:
1.麻醉动物并头部固定于定位仪;
2.剃毛消毒后切开头皮,暴露颅骨及前囟(Bregma)、后囟(Lambda);
3.根据图谱确定目标核团坐标,钻孔开窗;
4.使用微量注射系统缓慢注入病毒;
5.注毕留针数分钟,防止反流;
6.缝合皮肤,复苏动物并后续观察。
六、其他常见注射方式有哪些?
还包括肌肉注射(IM)、皮下注射(SC)、皮内注射(ID)、灌胃(IG)及鞘内注射(IT)、脊神经注射等,各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
结语
选择合适的体内注射方式需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动物模型、试剂特性及操作可行性。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注重动物福利及伦理要求,是保证实验科学性和结果可靠性的基础。建议初次操作者在经验丰富人员指导下进行,并积极利用视频教程与实验指南等资源提升操作一致性。
产品信息
杭州斯达特 (www.starter-bio.com)志在为全球生命科学行业提供优质的抗体、蛋白、试剂盒等产品及研发服务。依托多个开发平台:重组兔单抗、重组鼠单抗、快速鼠单抗、重组蛋白开发平台(E.coli,CHO,HEK293,InsectCells),已正式通过欧盟98/79/EC认证、ISO9001认证、ISO1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