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综述了大小鼠游泳实验的主要方法(包括强迫游泳、负重游泳、水迷宫等)、常用评价指标(如不动时间、负重游泳时间、逃避潜伏期等),以及实验过程中大小鼠在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变化情况。这些方法与结果为抗抑郁、抗疲劳及益智类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本文也对计算机技术在大小鼠游泳实验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大小鼠游泳实验是动物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类抗应激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抗抑郁、抗疲劳以及益智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本文将对相关实验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为药物研发中的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此处可根据研究需要列出水槽、控温装置、计时器、视频监测系统等)
1977年,Porsolt RD 首次利用强迫游泳实验(FST)检测抗抑郁药物作用。此后,该方法逐渐发展为评价抗抑郁药效的重要动物模型。
强迫游泳实验的核心原理是“行为绝望假说”:当大鼠或小鼠被置于有限水域中,起初会拼命游泳以寻求逃脱,但不久后便表现为漂浮不动,仅露出鼻孔呼吸,四肢偶尔划动以维持身体平衡。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动物放弃逃脱希望的表现。
经典实验流程:
第一天:将动物置于 25 ℃ 的水中强迫游泳 15 分钟,随后烘干并放回笼中。
第二天: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5 分钟强迫游泳,记录不动时间。
研究者在经典方法基础上有所调整,例如:
Miura H 等 将游泳时间设定为 10–30 分钟;
张中启等 在第 2 天直接观察小鼠游泳 6 分钟,并统计后 4 分钟的不动时间。
实验表明:不动时间缩短 → 抗抑郁作用增强。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主要有:
水温:低于 20 ℃ 时不动时间缩短,因此实验一般控制在 25–30 ℃;
水深:需保证动物无法逃脱,但也不能过浅或过深;
动物品系:不同品系敏感性差异明显;
季节:冬季不动时间较长,夏季则缩短。
此外,现代实验常借助视频监测与图像分析系统来记录数据。例如,VIDOMEX 图像运动解析仪可自动检测小鼠不动时间,减少人工观察误差。但由于软件识别方式有限,可能会误判小鼠的竖直窜动为“不动”,仍有改进空间。
行为分类(Detke 等):
游泳:动物在水中四处游动;
攀爬:前爪划水并接触缸壁;
潜水:整个身体没入水下;
不动:四肢静止漂浮,仅头部露出水面呼吸。
不同药物对行为模式的影响不同,例如:
NE 再摄取抑制剂(地昔帕明、马普替林) → 增加攀爬行为;
5-HT 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 → 增加游泳行为。
负重游泳实验 是研究抗疲劳药物的重要模型。实验方法为:
在小鼠尾部绑以体重 5%–10% 的负重物;
将其投入水槽,记录从入水到力竭(沉入水中 10 秒无法浮出)所需的时间;
负重游泳时间越长,抗疲劳作用越强。
常见实验条件:水温 25–29 ℃,水深约 25 cm,负重物常用铅丝或橡皮泥球。
此外,还可通过 高温/低温水游泳、强制冷水游泳 等方式制造复合应激模型,更贴近临床疲劳的多因素病因学。
抗疲劳评价常结合血液生化指标,如:
乳酸(LAC)、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葡萄糖(Glc)、总蛋白(TP)。
药物通过改善能量代谢和清除代谢产物来发挥抗疲劳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
竹节人参 → 增强肝/肌糖原储备,降低 LAC、BUN;
绞股蓝皂苷 → 延长力竭时间,提高 SOD/MDA 比值;
人参二醇皂苷 → 改善长期游泳模型中的能量代谢。
游泳实验还广泛用于学习记忆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Morris 水迷宫实验(MWM)。
MWM 由圆形水池与自动录像系统组成。实验中,在固定象限放置隐蔽平台,动物需通过空间线索定位平台。经过多次训练后,动物表现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可量化分析。
常见试验设计:
定位航行试验:记录找到平台的潜伏期与路径;
空间探索试验:撤去平台,记录动物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穿环次数及游泳距离百分比。
研究发现:
神经生长因子(NGF) 可缩短逃避潜伏期、增加穿环次数,从而改善老年痴呆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目前,国际上已推出更先进的 全自动 Morris 水迷宫系统。
该系统由迷宫、视频采集和计算机分析模块组成,能够自动记录动物的运动轨迹和学习成绩。
例如,科月华诚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的全自动水迷宫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配备 Video 视频系统,避免人工观察偏差;
微机程序可自动分析学习和记忆成绩;
可实时显示运动轨迹,提高实验客观性和准确性。
部分研究已将传统实验与图像识别技术结合。例如:
将小鼠运动轨迹转换为图像路径,实时显示;
通过运动距离、速度、寻找平台时间等多维指标综合评估学习记忆水平;
改进水槽设计(如加热装置、背景颜色调整),提升实验稳定性和信号识别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