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D3抗体:T细胞活化的核心介质
1. 结构与功能
CD3是T细胞表面由γ、δ、ε、ζ等亚基组成的跨膜蛋白复合物,与T细胞受体(TCR)非共价结合,负责传递抗原识别信号至细胞内,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和免疫应答。其胞内段的ITAM基序(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是信号传导的关键,通过磷酸化招募ZAP-70等激酶,启动下游级联反应。
2. 作用机制
- 激活T细胞:CD3单抗通过结合TCR-CD3复合物模拟抗原呈递,直接激活T细胞并诱导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
- 免疫抑制:部分CD3抗体通过交联复合物诱导T细胞凋亡或功能耗竭,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 双特异性抗体(BiTEs):如CD3×CD19双抗,可重定向T细胞杀伤肿瘤,已用于血液瘤治疗(如Blinatumomab)。
3. 应用场景
- 肿瘤免疫:CAR-T/TCR-T疗法的关键激活工具,联合CD28抗体可增强T细胞扩增和记忆表型。
- 诊断: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淋巴瘤或缺陷病。
二、CD28抗体:共刺激信号的调控者
1. 生物学角色
CD28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核心分子,与APC表面的B7(CD80/CD86)结合后,增强TCR信号传导,促进T细胞存活、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如IL-2)。缺乏CD28共刺激会导致T细胞无能或凋亡。
2. 抗体类型与作用
- 激动型抗体:激活CD28信号,增强抗肿瘤免疫(如再生元的TSA×CD28双抗)。
- 阻断型抗体:抑制CD28-B7通路,用于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 三特异性抗体:如赛诺菲的CD38/CD3/CD28三抗(SAR442257),通过双重信号激活T细胞并延长效应功能。
3. 临床挑战与突破
- 安全性:早期CD28超激动剂(如TGN1412)曾引发严重CRS,新一代抗体通过优化亲和力降低毒性。
- 联合疗法:与PD-1抑制剂联用可克服肿瘤微环境抑制,增强实体瘤疗效。
三、CD16抗体:NK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枢纽
1. 结构与分类
CD16(FcγRIII)分为两种亚型:
- CD16a(FcγRIIIa):跨膜蛋白,表达于NK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
- CD16b(FcγRIIIb):GPI锚定蛋白,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功能以吞噬为主。
2. 功能与机制
- ADCC效应:CD16结合IgG抗体的Fc段,激活NK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是肿瘤抗体药(如利妥昔单抗)的核心机制。
- 免疫调节:通过糖基化改造或三特异性抗体(TriKE)增强抗体与CD16亲和力,提升疗效。
3. 应用领域
- 肿瘤治疗:抗CD16抗体联合靶向抗体(如HER2、BCMA)可增强实体瘤杀伤。
- 诊断标志物:流式检测CD16表达评估NK细胞活性,或用于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检测(如HNSCC)。
四、协同应用与未来方向
1. CD3与CD28的协同激活
使用CD3/CD28单抗偶联磁珠可模拟天然APC信号,显著提升T细胞扩增效率和记忆表型,已用于CAR-T制备。
2. 多特异性抗体开发
如CD3×CD28×TSA三抗(如惠和生物CC312),通过双信号激活T细胞并延长存活时间,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3. CD16的增效潜力
通过基因编辑(如增强CD16a亲和力)或联合双抗设计,优化ADCC效应,提高抗体药物疗效。
总结
CD3、CD28和CD16抗体分别聚焦于T细胞活化、共刺激调控及NK细胞效应功能,三者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互补性。未来趋势包括多靶点抗体设计、安全性优化及实体瘤微环境突破,为精准免疫治疗提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