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成像技术因其非侵入性、高灵敏度和实时可视化能力,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成像因其在深层组织成像中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荧光分子在聚集态下的发射猝灭(ACQ)问题一直是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如何在聚集态下实现高效、稳定的荧光发射,成为科研领域的核心挑战。
聚焦于一项突破性研究,该研究通过调控荧光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成功解决了ACQ问题,并开发出一种超亮的NIR-II纳米荧光探针。这项工作不仅为NIR-II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还为未来荧光材料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深入解析研究背景、技术创新和实验结果,我们将带您了解这项研究如何推动NIR-II成像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研究背景与技术挑战
NIR-II成像的优势与局限
NIR-II窗口的光子散射较少,组织穿透深度更大,背景噪声更低,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深层组织成像。然而,现有的NIR-II荧光分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面临严重的ACQ问题。
技术创新与应用
4F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研究团队将4F分子封装到两亲性共聚物PluronicF-127中,形成水溶性纳米颗粒(4FNPs)。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确认了纳米颗粒的均匀性,其水动力直径约为50nm。
成像实验与结果分析
4F NP3s的生物相容性与光稳定性
4F NP3s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使在高浓度下也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毒性。此外,4F NP3s展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长期保存后荧光强度和光谱形状几乎无变化。
总结与展望
研究标志着NIR-II荧光探针开发进入机理驱动的新阶段。通过飞秒光谱与量子计算的多尺度解析,首次阐明二聚体在ACQ中的核心作用,颠覆了传统“聚集量决定淬灭度”的经验认知。所建立的“浓度-堆积-亮度”定量关系模型,为后续探针设计提供了普适性指导原则。4F NP3s的亮度值,不仅刷新有机小分子探针的纪录,更达到临床常用稀土基探针的85%,展现出巨大的转化潜力。在光电领域,二聚体调控策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率提升开辟新路径;在能源领域,该发现对有机光伏电池的界面工程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精准控制给受体分子堆积,可减少非辐射复合损失。
DOI:10.1038/s41377-025-01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