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基因筛查、动物细胞模型构建等中的应用

2025-07-2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4

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一种基于人工核酸酶的遗传操作技术,能对生物体特定目标基因进行高效修饰。简单地说,基因编辑包括在活细胞的基因组中有针对性地插入、删除或替换 DNA。从上世纪末人们就开始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探索,在此期间一系列高效核酸酶不断被发现,使基因编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但直到 2013 年 CRISPR/Cas9 技术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才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热潮。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具,在基因筛查、动物细胞模型构建等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许多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源重组技术(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是较早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其原理是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通过同源序列交换,使外源性 DNA 片段取代原位点上的基因,从而达到使特定基因失活或修复缺陷基因的目的。由于 HR 效率极低,且出错率高,因此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人们发现通过在特定的基因组靶点诱导双链断裂(double-stranded break,DSB),能在染色体水平上实现高效和准确的基因修饰。DSB 被诱导后,细胞内将启动两种主要的修复机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和同源定向修复(homology directed repair,HDR)。NHEJ 不依赖模板直接连接 DNA 两端,可以在 DSB 位点有效产生不同长度片段的插入或缺失,通常导致基因功能失活;而在 HDR 中,断裂链依赖于模板进行定向修复,可以实现特定位点的精确插入、缺失或者碱基置换。
 
此后,科学家便专注于开发各种基于核酸内切酶机制的基因编辑技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组位点 DSB的精确诱导。
 
基因编辑技术原理
 
主要基因编辑技术及原理
目前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和 CRISPR-Cas 系统,它们的核心原理都是 “精准切割 DNA + 细胞自身修复机制”。
1. 锌指核酸酶(ZFN)
  • 结构:由 “锌指蛋白(DNA 识别域)” 和 “FokI 核酸酶(切割域)” 组成。
  • 原理:
    • 锌指蛋白通过识别特定的 DNA 碱基序列(每 3 个碱基对应一个锌指结构),精准结合到目标基因位置。
    • 两个 ZFN 分子分别结合到目标序列的两侧,FokI 核酸酶在二聚化后发挥活性,切断双链 DNA。
    • 细胞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或同源重组(HDR)修复断裂的 DNA,从而实现基因的插入、删除或替换。
2. 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
  • 结构:由 “TALE 蛋白(DNA 识别域)” 和 “FokI 核酸酶(切割域)” 组成。
  • 原理:
    • TALE 蛋白的识别单元由 34 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 12 和 13 位氨基酸(重复可变双残基,RVD)决定其识别的碱基(如 NI 识别 A,NG 识别 T 等),通过串联不同 RVD 的单元,可精准识别任意 DNA 序列。
    • 与 ZFN 类似,两个 TALEN 分子分别结合目标序列两侧,FokI 二聚化后切割 DNA,再通过细胞修复机制实现基因编辑。
3. CRISPR-Cas 系统(目前应用最广泛)
  • 核心组成:CRISPR(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和 Cas(CRISPR 相关蛋白,如 Cas9)。
  • 原理:
    • 识别阶段:人工设计的 sgRNA(单引导 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精准结合到目标 DNA 序列,同时引导 Cas9 蛋白定位到该位置。
    • 切割阶段:Cas9 蛋白具有核酸酶活性,可在 sgRNA 结合的位置切断双链 DNA,产生平末端断裂。
    • 修复阶段:
      • 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细胞快速修复断裂,但容易引入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导致基因功能失活(常用於敲除基因)。
      • 同源重组(HDR):若提供含目标序列的同源模板,细胞会以模板为参照修复 DNA,实现基因的精准插入或替换(常用於基因敲入)。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