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由密歇根大学Zhanpeng Xu、Guillermo Escalona等学者共同完成,核心论文《Detecting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cancer through longitudinal vasculature imaging of biomaterial scaffold》于2025年1月发表于生物医学顶级期刊《Theranostics》。
重要发现
01光学成像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自主搭建了双模态成像系统,整合了PAM与OCT的核心优势:
PAM技术 利用532nm脉冲激光激发血红蛋白光声效应,通过30MHz超声换能器捕捉信号,实现400μm深度血管成像(侧向分辨率4μm)
OCT技术 采用近红外光源获取1mm深度的支架三维结构(轴向分辨率4μm)
双模态协同工作,首次实现对活体生物材料支架的血管-结构同步动态观测。
02转移进程的光学标记物关键发现:
1)转移性癌细胞的血管重构特征
转移模型(4T1/4T07)从第8天起出现显著血管异常:
血管密度激增(较基线增200%)
血管迂曲度升高50%
新生微血管(直径<15μm)占比扩大
2)定量光学诊断标准
通过OCTAVA软件分析,确立三大核心参数:
血管面积密度(VAD)反映灌注效率
血管平均迂曲度(VMT)提示结构紊乱
血管总长度(TVL)揭示新生血管规模
转移组第8天即出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1),早于传统病理检测窗口。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早期转移检测瓶颈
本研究攻克了癌症转移"难以早期发现"的核心痛点:
时间窗口前移:通过血管动态监测,在肿瘤接种后第8天即可预判转移风险(传统方法需14天以上)
灵敏度提升:光学参数VAD变化较病理金标准敏感度提高3倍
02开创性技术融合
合成转移灶模型
首创聚己内酯(PCL)支架作为标准化"转移前哨":
其250-425μm微孔结构精准模拟转移前微环境,避免天然器官成像干扰。
双模态活体成像窗
研发柔性PDMS窗口,实现:
1)14天连续无创观测
2)血管/支架同步三维重建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通过生物材料支架结合PAM-OCT双模态成像,可捕获转移性癌症特有的血管重构规律——高转移模型(4T1)引发血管密度激增、迂曲度上升及微血管新生,这些特征最早于第8天出现定量差异。该技术突破现有转移检测的时空局限,为癌症早期干预开辟新路径。
未来工作将聚焦三方面:
1)拓展多波长PAM实现血氧代谢监测;
2)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的血管参数预警模型;
3)推动柔性成像窗的临床人体试验。
随着技术迭代,这种"合成转移灶+光学监测"策略有望成为癌症精准管理的常规手段,改写晚期转移患者的生存结局。
论文信息DOI:10.7150/thno.1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