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成果由Qiqi Yang、Akimitsu Narita、Mischa Bonn、Xiaomin Liu等20位学者合作完成,论文题为《Reactivatable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 using fluorescence-recoverable nanographene》,于2025年2月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重要发现
01纳米石墨烯的光物理特性革新STED原理
传统STED技术的瓶颈在于:
光漂白限制:高强度耗尽光(通常775 nm)永久破坏荧光分子,导致分辨率提升以牺牲成像时间为代价。
环境依赖:抗淬灭剂的使用限制生物应用场景。
DBOV-Mes的引入颠覆了这一局限:
荧光可逆切换机制:
关闭状态:561 nm激发光引发双光子电离,DBOV-Mes释放电子形成非荧光的自由基阳离子(DBOV-Mes⁺)。
开启状态:775 nm耗尽光被DBOV-Mes⁺吸收,触发单光子诱导的电子重组,恢复荧光。
高稳定性:连续7次“开-关”循环后荧光强度无衰减,而传统荧光分子损失超30%。
02ReSTED成像性能验证
实验设计:分辨率提升:DBOV-Mes嵌入聚苯乙烯薄膜后,STED成像分辨率达73nm(共聚焦为119nm),揭示亚微米结构。
长时程3D成像:对玻璃基底裂纹进行1小时三维扫描(层厚0.15μm),荧光保留率超70%,总成像时间73分钟。
生物应用:
标记脂质体药物载体:
新鲜脂质体(直径20-100nm)实现184nm分辨率3D成像。
储存1年的脂质体发生形变(囊泡融合),STED清晰分辨簇状大囊泡。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性技术将“耗竭光”转化为“再生工具”
传统STED的耗尽光必然导致荧光损失,而ReSTED创新性地利用同一束775nm光同时实现两种功能:
上坡路:对扫描区域进行荧光耗竭(提升分辨率)。
下坡路:对邻近区域进行荧光激活(延长寿命)。
这种“边破坏边修复”的循环机制,使分辨率和成像时间从“二选一”变为“全都要”。
02应用价值:推开活细胞长时程成像大门材料科学:纳米级玻璃裂纹的3D演化观测,助力材料失效分析。
成本优势:摆脱商业抗淬灭剂依赖,降低成像成本90%以上。
03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潜力总结与展望ReSTED技术通过纳米石墨烯DBOV-Mes的光物理特性重塑了STED显微原理,解决了光漂白这一40年未解的难题。
其核心价值在于:
无需抗淬灭剂实现小时级3D成像;
兼容生物环境;
分辨率突破至73nm。
当前限制主要在于水环境中的不完全恢复(电子被水捕获),未来可通过开发水溶性纳米石墨烯(如已报道的氮掺杂DBOV)或优化激光参数(连续光替代脉冲光)进一步突破。随着多色纳米石墨烯(覆盖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发展,ReSTED有望成为活细胞超分辨成像的通用平台,推动癌症动态追踪、神经突触传输等前沿研究。
论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25-5640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