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光声矢量层析成像(PAVT)为深部血流动力学研究开辟新途径

2025-08-05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8

传统光学血流成像技术(如多普勒光学相干层析、激光散斑成像)受限于生物组织的光散射效应,仅能探测1 mm浅表血管。PAVT通过融合光声效应血液空间异质性,利用单次激发宽场成像序列捕捉血流的帧间传播动态,结合像素级运动估计算法生成矢量流图,为深部血流动力学研究开辟新途径。

光声矢量层析成像(Photoacoustic Vector Tomography, PAVT)是由加州理工学院Yang Zhang、Joshua Olick-Gibson、Anjul Khadria及Lihong V. Wang团队开发的一项革命性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该研究突破传统光学成像的深度限制,首次实现对深层血管(>5 mm)血流速度与方向的无创矢量测绘,相关成果以《Photoacoustic vector tomography for deep haemodynamic imaging》为题,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重要发现
01技术原理:光声效应与血液异质性的协同作用
PAVT的核心突破在于利用血液红细胞(RBCs)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增强血管腔内信号。传统光声成像(PAT)因血管腔内均匀吸收导致的“边界累积效应”无法探测深层血流。

研究团队通过仿真与实验证明:当血液存在局部高/低密度区域时,腔内光声信号强度显著提升(相对可见性指数γ从0升至>0.1)。这一现象使腔内血流动态可视化成为可能。

02实验验证:从仿体到人体
团队设计分叉流仿体验证技术准确性:两入口通道(C1, C2)汇入出口通道(C3)。通过压力扰动诱导血液异质性后,腔内信号可见性指数γ从0.003升至0.128,血流速度测量误差从97%降至2.5%。

在人体实验中,PAVT成功测绘手腕静脉、掌区血管及前臂深静脉(深度3.5–5.5 mm),流速范围覆盖0.04–100 mm/s,远超多普勒超声低速检测极限(0.04 mm/s误差仅4.3%)。

03血流动力学精细表征
PAVT首次实现静脉瓣膜区流场成像。在腕管静脉中,瓣膜狭窄区域流速显著高于上下游,并捕捉到瓣膜窦袋内的血流汇聚模式。

此外,通过血压袖带阻塞实验,团队量化了血流功能性响应:袖带加压时流速下降70%,释放后瞬态增速达350%,证实PAVT在监测血管疾病动态变化的潜力。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光学扩散极限的深层成像
PAVT解决了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的核心难题——超越光学扩散极限(>1 mm)的深部血流矢量测绘。传统光学技术(如OR-PAM)受限于光聚焦能力,而声分辨率PAT(AR-PAM/PACT)因分辨率不足无法追踪单个红细胞。PAVT通过宽场单激发序列与异质性增强信号的结合,将探测深度提升至光学极限的5倍(>5 mm),首次实现人体深层静脉血流方向与速度同步量化。

02多参数同步成像与临床兼容性
技术具备三大临床优势:
波长普适性:在805 nm(氧合/脱氧血红蛋白等吸收点)、750 nm、900 nm波长下均可测量血流,兼容光谱成像以同步绘制血氧饱和度(sO₂)与血流图;

角度无关性:流速测量不受血管角度影响,克服多普勒超声的视角局限;

实时功能性监测:支持20–100 Hz帧率切换,通过调整脉冲重复频率(PRF)平衡深度与信噪比(如20 Hz PRF适用5.5 mm深血管)。

03血流机制新认知 
研究推翻“光声血流检测依赖血氧饱和度异质性”的假说:在805 nm等吸收点仍能测量流场,证实红细胞空间分布非均匀性是信号可检性的核心。这一发现为深部血流成像机制提供了新理论支撑。

总结与展望
PAVT标志着深层血流动力学成像的技术跃迁。其融合光声分子对比度与超声深穿透的优势,不仅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外周血管疾病提供全新诊断工具,更在脑功能成像乳腺癌早期检测(通过代谢耗氧率MRO₂量化)及肿瘤血管生成监测领域展现潜力。

未来需突破动脉血流检测瓶颈(当前仅限静脉),并探索低频探头以实现厘米级深部成像(如颈动脉/颈静脉同步监测)。随着环形阵列等先进声学设计引入,PAVT有望成为血管疾病诊断与循环系统功能绘制的通用平台,推动精准医疗从解剖走向功能与代谢的多维时代。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Zhang Y, Olick-Gibson J, Khadria A, Wang LV. Photoacoustic vector tomography for deep haemodynamic imaging. Nat Biomed Eng. 2024 Jun;8(6):701-711.

DOI:10.1038/s41551-023-01148-5.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