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手术的方寸之间,医生既要精准切除肿瘤,又要避开血管等关键结构,还要实时监测器官功能——这就像在“黑暗迷宫”里做手术,风险高、难度大。而现在,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带来了颠覆性突破,让手术台从此有了“实时导航图”!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王尚风团队联合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颜波/谭伟敏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基于激发谱编码的单发射短波红外镧系荧光团调色板:用于实时活体多光谱成像》为题,在线发表于顶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这项研究不仅发明了新型分子工具,更结合AI技术,为精准医疗打开了全新局面。

图1: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
传统成像“卡脖子”?“镧系彩虹”破难题
要在活体深层组织里“看清”多个目标,传统荧光成像一直有绕不开的痛点:
-可见光探针(400-750nm)易被组织散射、受自发荧光干扰,图像模糊不清;
-短波红外光(750-2500nm)虽能“看得更深”,但现有探针亮度不足、信号重叠,没法同时追踪多个位点。

图2:近红外二区显微成像系统
针对这些难题,团队创新设计出“镧系彩虹(Lanbow)”分子调色板——利用稀土元素铒(Er³⁺)的独特光学特性,构建出一系列三明治结构的酞菁铒配合物探针。它们的吸收波长覆盖673-772nm,发射却统一集中在1530nm(这个波段组织散射小、自发荧光几乎为零),完美解决了“看得深、分得清”的核心问题。
AI助力“实时解码”,手术导航迈入“多色时代”
有了优质的成像数据,如何让它在手术中“即时可用”?团队进一步引入AI算法,搭建了波长感知的端元提取AI模型(EndmemberNet)。

图3:小型化近红外二区成像系统
传统多光谱成像分析依赖专家手动处理,耗时久、难实时;而EndmemberNet能自动完成高维多光谱数据的分析,快速提取光谱特征、分解信号——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实验中,这套系统已经实现“五色导航”:同步可视化肿瘤原发灶、转移结节、血管与肠道运动,术中实时输出清晰的解剖结构与功能信息。
跨学科融合,开启医学成像新未来
这项成果的核心,是化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叉:“镧系彩虹”提供了高质量成像“原料”,AI则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解码”,共同搭建起“AI for Science”的新范式。

图4: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
未来,“镧系彩虹”技术还能扩展到更多场景——从脑科学研究、心血管监测,到机器人辅助手术,医生将不再只依赖单一手术视野,而是拥有一幅实时、多通道、智能解析的“体内地图”,让精准医疗更上一层楼。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5-01736-8)
本文参考复旦大学官方科研进展报道,向推动医学创新的科研团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