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创新颅骨清除技术无需开颅即可实现活体脑无创高分辨率成像

2025-11-1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39

本文介绍了一项名为SeeThrough的创新颅骨清除技术,该技术通过理性设计的折射率匹配溶液,实现了无需移除颅骨的活体脑成像。传统脑成像方法如开颅手术虽能提供高分辨率图像,但易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而现有颅骨光学清除技术则因成像质量不足难以广泛应用。SeeThrough技术通过系统筛选1600多种化学物质,开发出一种混合水基和有机溶剂基的折射率匹配溶液(woRIMS),不仅匹配颅骨的高折射率(1.56),还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使得小鼠脑成像的灵敏度和对比度与开颅窗成像相当。该技术支持双光子成像、深度达400微米的体积成像、长达一个月的纵向监测以及多皮层区域的细胞分辨率活动记录,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高吞吐量、生理状态保持完整的成像平台。

该研究由Xinyi Liu、Motokazu Uchigashima、Ikumi Oomoto、Yoshihito Saito、Hitoshi Uchida、Shinya Oginezawa、Keiko Masuda、Daisuke Satoh、Manabu Abe、Kenji Sakimura、Yoshihiro Shimizu、Masanori Murayama、Kazuki Tainaka和Takayasu Mikuni等作者共同完成,论文标题为“SeeThrough: a rationally designed skull clearing technique for in vivo brain imaging”,于2025年8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重要发现
01核心贡献与实验设计
SeeThrough技术的核心贡献在于开发了一种新型折射率匹配溶液(woRIMS),成功解决了颅骨光散射导致的成像模糊问题。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筛选1600多种化学物质,基于汉森溶解度参数(HSP)和 hydration score 数据分析,理性选择了苯甲醇(benzyl alcohol)作为有机溶剂基成分和安替比林(antipyrine)作为水基成分,形成混合溶液。这种溶液通过水性中间溶剂(AqIS,如75%乙醇尿素饱和溶液)增强相容性,避免相分离,最终实现折射率1.56的匹配目标,与小鼠颅骨组织折射率一致。

实验过程包括体外和体内验证。在体外测试中,使用分离的小鼠颅骨比较SeeThrough与其他清除方法(如USOCAT和甲醇-BABB法)的透光度。结果显示,SeeThrough处理的颅骨透光度达95.1%,与高清除效率的甲醇-BABB法(95.8%)相当,显著优于传统水基方法(9.7-44.4%)。体内实验则通过双光子显微镜对活体小鼠进行成像,比较SeeThrough技术与开颅窗成像的效果。研究人员在相同小鼠上先后通过未处理颅骨、SeeThrough处理颅骨和开颅窗成像,分析血管结构和神经元标志物tdTomato的荧光信号。结果表明,SeeThrough大幅提升了成像灵敏度和信噪比,其荧光强度半高宽(FWHM)与开颅窗无显著差异,证明成像质量相当。

02成像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在功能性成像方面,SeeThrough技术成功监测了神经元钙离子活动。通过表达jGCaMP8f的转基因小鼠,研究人员在初级运动皮层记录树突分支的自发钙信号,发现SeeThrough与开颅窗实验的荧光变化率(ΔF/F)无显著差异,表明该技术能可靠捕捉微小细胞结构的活动。此外,SeeThrough还实现了内源性蛋白(如CaMKIIα-mEGFP)的亚细胞定位成像,灵敏度与开颅窗相当。

生物相容性评估显示,SeeThrough试剂对脑组织渗透极低。使用检测试剂盒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量脑皮层中试剂浓度,结果发现EDTA、SDBA、乙醇和尿素等成分的浓度与阴性对照(PBS处理)相近或低于检测限,而安替比林的渗透浓度小于1μM,远低于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860μM),药理学影响可忽略。炎症反应测试中,通过Iba1-tdTomato转基因小鼠和GFAP免疫组化分析,发现SeeThrough处理24小时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未激活,而开颅手术(尤其伴硬脑膜切除)则引发显著炎症。动物健康方面,重复SeeThrough处理一个月未影响小鼠生存或体重增长,颅骨组织机械强度保持稳定,证明技术安全可靠。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成像难题
SeeThrough技术突破了活体脑成像中长期存在的颅骨光散射难题。传统开颅手术虽能提供高质量图像,但操作复杂、易引发炎症且难以用于大规模或长期实验;而现有颅骨清除方法多依赖单一水基或有机溶剂基溶液,折射率匹配不足(通常为1.36-1.51),导致成像质量低下。SeeThrough通过创新性地混合水基和有机溶剂基成分,利用AqIS作为相容剂,首次实现了高折射率(1.56)匹配与生物相容性的平衡,使得无需颅骨移除的成像灵敏度与开颅窗相当。这一设计避免了有机溶剂脱水过程的毒性,同时克服了水基溶液溶解度限制,为活体成像提供了新思路。

02新技术应用与医疗价值
在技术层面,SeeThrough结合快速渗透步骤(如CUBIC-B脱钙和SDBA脱脂),可在60分钟内完成颅骨清除,成像立即进行,操作简便且可重复。其应用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中,该技术支持深度达400微米的体积成像、长达一个月的树突棘动态追踪以及发育大脑(如出生后3周)的纵向监测,为神经网络分析提供数据;其次,在临床前研究中,SeeThrough能无创监测脑边界区域(如脑膜巨噬细胞和血管周空间),有助于研究神经免疫交互和类淋巴系统动力学,这些区域在开颅手术中易受损。例如,通过示踪剂成像,SeeThrough清晰显示了脑脊液沿血管周的流动,而开颅窗则因组织压迫导致血流异常。
此外,SeeThrough与宽场双光子显微镜(如FASHIO-2PM)结合,实现了多皮层区域的细胞分辨率活动记录。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以7.65赫兹速率监测了728-2965个神经元的钙信号,并通过偏相关分析揭示了局部和长程神经网络链接,凸显了其在系统神经科学中的高通量潜力。相比开颅手术,SeeThrough技术对操作者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尤其适合非专家使用,有望推动脑成像技术的普及化和标准化。

总结与展望
SeeThrough技术通过理性化学设计,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生物相容的颅骨清除方法,为活体脑成像提供了最小侵入性、高分辨率的解决方案。该技术不仅成像质量与开颅窗相当,还能保持脑组织生理完整性,支持从微观细胞活动到宏观网络分析的多尺度应用。未来,SeeThrough有望与自适应光学或三光子显微镜结合,进一步纠正颅骨曲率带来的像差,提升深部成像质量;在医疗领域,它或将成为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脑损伤和免疫应答的重要工具,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尽管目前需在每次成像前重新清除,但未来开发高折射率树脂封装技术可能实现长期透明颅骨窗口。总体而言,SeeThrough以其简单性和 versatility,将加速神经科学探索和脑疾病治疗策略的创新。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Liu X, Uchigashima M, Oomoto I, Saito Y, Uchida H, Oginezawa S, Masuda K, Satoh D, Abe M, Sakimura K, Shimizu Y, Murayama M, Tainaka K, Mikuni T. SeeThrough: a rationally designed skull clearing technique for in vivo brain imaging. Nat Commun. 2025 Aug 26;16(1):7584.

DOI:10.1038/s41467-025-62836-1.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