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作为“沉默杀手”,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快速增长的死因,其早期诊断困难,传统生物标志物如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灵敏度不足。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技术因其高时空分辨率和易用性,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临床碘对比剂存在非特异性分布和肾毒性等局限,限制了其在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超小金纳米颗粒的CT对比纳米剂(E-Au-Agents),其表面涂覆天然抗氧化剂L-ergothioneine(EGT),实现了肾脏靶向和保护功能。该纳米剂在雌性小鼠模型中,通过特异性识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OCTN1转运蛋白,并经由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不仅实现了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CT检测,还通过清除活性氧(ROS)有效缓解了肾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E-Au-Agents在成像后能逐步修复受损肾脏,并通过恢复的肾脏清除,避免了长期肾积累问题。这一研究为肾脏CT成像提供了兼具靶向和保护功能的新型对比剂,突破了传统对比剂的瓶颈。
本研究的核心贡献由Mingze Xu、Yuming Qi、Yexi Peng、Huixu Lu、Yiqiao Chen、Ziyuan Wang、Yuming Lin、Xingya Jiang和Bujie Du等作者共同完成。论文题为“Reno-protective CT contrast nanoagent targets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um for kidney disease imaging and repair in a mouse model”,于2025年10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
重要发现
01开发兼具靶向与保护功能的CT对比纳米剂
本研究的核心在于开发了E-Au-Agents,这是一种超小尺寸的金纳米颗粒(核心尺寸约2.35纳米),表面修饰有天然抗氧化剂EGT。其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金纳米颗粒的高X射线衰减特性(较临床碘对比剂提升约3.5倍)和EGT的肾脏靶向与抗氧化能力。通过一步合成法,E-Au-Agents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可储存6个月以上)和低血清蛋白结合率(约1.8%),确保了其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体外实验表明,E-Au-Agents能有效清除多种活性氧(如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总ROS清除率超过85%,并能在细胞水平保护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免受氧化应激损伤,显著提升细胞存活率和线粒体功能。这些特性为其在体内实现肾脏特异性成像和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CT成像方面,E-Au-Agents在剂量仅为临床碘对比剂1/32(200 mg/kg纳米剂对应116 mg Au/kg)的情况下,实现了肾脏结构的高对比度可视化,清晰区分了皮质、外髓、内髓和肾盂等区域,而iopromide即使剂量加倍仍难以达到类似效果。动力学分析显示,E-Au-Agents在肾皮质的信号增强显著,且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差(ΔHU)远高于碘对比剂,凸显其靶向优势。在横纹肌溶解诱导的AKI模型中,E-Au-Agents的肾积累在注射后10分钟提升约4倍,且皮质信号持续增强,而传统血清标志物(BUN和sCr)此时仍处于正常范围,证实了CT成像在早期检测中的高灵敏度。
03成像后修复与清除机制的双重突破创新与亮点
01突破传统成像难题:从非特异性到靶向保护型CT技术
本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解决了临床CT对比剂的两大痛点:非特异性分布和肾毒性。传统碘对比剂因快速全身分布和ROS诱导的肾损伤,难以用于肾功能评估。E-Au-Agents通过尺寸设计(小于肾滤过阈值)和表面化学(EGT的两性离子特性),实现了肾脏特异性靶向,其靶向机制依赖于OCTN1转运蛋白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这在纳米医学中属首创。与以往肾可清除纳米剂(如GS-AuNPs)相比,E-Au-Agents在AKI条件下不仅不加重损伤,反而通过抗氧化功能修复肾脏,实现了“成像-治疗”一体化。这种靶向与保护的双重能力,使CT技术首次能够安全用于早期肾损伤诊断,突破了传统成像的局限性。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开发的E-Au-Agents成功实现了肾脏CT成像的靶向性与保护性突破,通过超小金纳米颗粒与天然抗氧化剂的巧妙结合,不仅提升了成像灵敏度,还逆转了对比剂肾毒性的传统观念。未来,E-Au-Agents的临床转化将聚焦于人体安全性评估及适应症拓展(如慢性肾病),其多模态成像潜力(如结合荧光或光声成像)可进一步丰富肾脏诊断平台。这一技术或将成为肾脏疾病无创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重要工具,为全球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DOI:10.1038/s41467-025-64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