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顶叶皮层(PPC)在感觉运动整合中扮演关键角色,其中外侧顶内沟区(LIP)负责将空间信息转化为眼跳运动指令,但其运动方向编码的功能组织长期存在争议。传统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空间分辨率不足,而微电极记录虽能捕捉单神经元活动却难以覆盖大范围脑区。本研究采用功能超声成像(fUSI)技术,以高灵敏度(可检测脑血体积变化达10-30%)、100μm级空间分辨率和毫米级视野,对两只恒河猴LIP区在记忆引导眼跳任务中的神经活动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发现LIP内存在方向选择性编码的中尺度(100-500μm)功能单元,这些单元在数月到数年内保持稳定调谐特性,并呈现前-后拓扑梯度:前部LIP偏好编码对侧向下眼跳,后部LIP偏好对侧向上眼跳。该成果首次在灵长类脑中揭示眼跳方向的细观组织规律,为脑机接口和神经疾病研究提供新视角。
本研究成果由Whitney S. Griggs、Sumner L. Norman、Mickael Tanter、Charles Liu、Vasileios Christopoulos、Mikhail G. Shapiro及Richard A. Andersen共同完成,论文题为《Functional ultrasound neuroimaging reveals mesoscopic organization of saccades in the lateral intraparietal area》,于2025年10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正式发表。
重要发现
01研究背景与成像技术瓶颈
灵长类大脑后顶叶皮层的功能组织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尤其LIP区作为眼跳运动规划的核心区域,其方向编码的空间分布模式尚未明确。早期fMRI研究因空间分辨率限制(通常为1.5mm各向同性 voxel),无法分辨小于毫米级的功能单元;而微电极阵列(如Neuropixels)虽能记录单神经元活动,但电极间距(2-5mm)远大于皮层柱尺寸(100-500μm),且难以长期稳定记录同一神经元群体。这种“毫米-微米”尺度的观测空白,阻碍了对神经环路的系统性解析。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中尺度成像难题
fUSI成功弥合了“微观-宏观”成像鸿沟:相较于fMRI,其空间分辨率提升15倍(100μm vs 1.5mm),且灵敏度显著增高(CBV变化幅度达fMRI的10倍以上);相较于微电极记录,fUSI具备无损、全视野覆盖和长期稳定优势。通过血管响应反推神经活动,首次在灵长类脑中绘制出眼跳方向的连续拓扑图,解决了既往技术无法同时兼顾“大范围覆盖”与“精细分辨率”的痛点。
03生物医学应用价值
在脑机接口(BMI)领域,fUSI解码模型跨年度的稳定性(>900天)远超微电极BMI(通常需每日重校准),为长期植入式神经假体提供新方案。此外,fUSI的无辐射、便携特性使其适用于术中脑功能定位(如癫痫灶切除)或发育性疾病研究。未来通过3D fUSI或皮层表面适配探头,有望实现全PPC同步成像,进一步解析认知功能的网络基础。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功能超声成像技术,揭示了灵长类外侧顶内沟区眼跳方向编码的中尺度组织规律:LIP内存在稳定、斑块状的功能单元,这些单元沿前-后轴呈现拓扑梯度,且其活动可被长期解码。fUSI作为新兴成像模态,在空间分辨率、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神经拓扑争议,更为脑机接口和临床神经影像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工作需结合层析成像、多模态记录(如fUSI-电生理同步)和行为范式优化(如偏心度编码解析),以进一步揭示神经血管耦合机制及认知功能的细观基础。随着探头微型化和算法进步,fUSI有望成为神经科学研究与医疗应用的核心工具。
DOI:10.1038/s41467-025-6382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