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对完整RyR2-R2474S突变小鼠心脏的电压和钙信号的光学标测研究

2025-03-1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64

研究背景: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因体力活动、应激和儿茶酚胺激发等原因,可发展为潜在致命性室颤(VF)。其典型症状包括运动或情绪应激后反复发作的晕厥、癫痫或猝死。既往研究已鉴定出多个与CPVT及肌浆网(SR)钙释放相关的基因,包括RyR2、FKBP12.6、CASQ2、TRDN和CALM1-3。当儿茶酚胺激发促使RyR敏感性增加,导致胞质Ca²⁺升高时,心肌细胞胞质钙波更易出现。目前,RyR2通道缺陷导致CPVT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仍不完全明确。

以往研究提出“双时钟理论”解释心脏正常和异常的电生理功能。时钟理论有望阐明特定的膜蛋白或钙离子处理蛋白的功能障碍是如何导致包括CPVT在内的心律失常的。RyR2-R2474S突变小鼠会出现运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情况。

基于此,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雷鸣教授和谭晓秋教授团队对野生型小鼠(WT)以及携带RyR2-R2474S突变的小鼠的心脏进行了研究。其成果"Dual calcium-voltage optical mapping of regional voltage and calcium signals in intact murine RyR2-R2474S hearts"在《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Plus》杂志发表,本次研究为在组织水平上理解CPV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应用高分辨荧光标测技术(Optical Mapping)研究了WT小鼠和RyR2杂合子R2474S突变小鼠(RyR2-R2474S)的心脏在对照和肾上腺素应激条件下的动作电位(AP)和细胞内钙瞬变(CaT)等电生理指标的差异。

研究结果:
1. RyR2-R2474S/+心脏表现出高度的促心律失常倾向

文章首先评估了WT小鼠和RyR2-R2474S/+小鼠在接受肾上腺素能刺激前后的致心律失常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实验中,异丙肾上腺素(ISO;10mg / kg)刺激后,RyR2 - R2474S/+ 小鼠出现了高发生率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而野生型小鼠未出现此类情况;在离体实验中也是如此。相位图显示,RyR2 - R2474S/+ 小鼠心脏的整体心电活动中存在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异常折返现象,而野生型小鼠心脏电传导正常。在离体心脏实验中,当对RyR2 - R2474S/+ 小鼠心脏进行肾上腺素能刺激并结合快速起搏方案(50Hz)时,观察到典型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T)。这表明,RyR2-R2474S/+小鼠心脏出现高度的促心律失常倾向。
 

图1 WT和RyR2-R2474S/+小鼠的心电图监测和光学标测记录

2. RyR2-R2474S/+心脏表现为Ca2+动力学异常,但未伴有动作电位时程和传导异常
随后,我们采用高分辨荧光标测技术,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对WT和RyR2 - R2474S/+小鼠的心脏进行标测。图2展示了刺激后对钙瞬变(CaT)时程评估的结果。结果表明,无论在ISO刺激前还是刺激期间,RyR2 - R2474S/+ 小鼠的CaTD50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小鼠。ISO刺激使两组的CaT缩短,但在RyR2 - R2474S/+ 小鼠心室中缩短的程度(ΔCaTD)小于野生型小鼠。此外,与野生型相比,RyR2 - R2474S/+ 小鼠的CaTD80离散度降低,且在ISO刺激后无变化。

对RyR2 - R2474S/+ 和野生型小鼠的左、右心室(LV 和 RV)心尖和心底区域的CaTD50和CaTD80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趋势。荧光标测结果表明,在两组小鼠中,无论是在ISO刺激前还是刺激期间,左心室心尖的CaTD最长。在ISO刺激前,与野生型相比,RyR2 - R2474S/+ 小鼠的CaTD50和CaTD80更长。ISO刺激加剧了这些差异。
 
同时分析了WT和RyR2-R2474S/+小鼠心脏的动作电位特性。结果表明,与CaT相比,APD50和APD80没有变化或变化趋势相反。在两种基因型和药物处理条件下,APD80的离散度均无差异。此外,我们还使用S1S1起搏研究了动作电位复极曲线,使用S1S2起搏研究了有效不应期(ERP)。图4中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否进行ISO刺激,RyR2 - R2474S/+ 和野生型心脏的动作电位复极曲线和ERP均无显著差异。

对野生型和RyR2 - R2474S/+小鼠心脏在ISO刺激前后左、右心室(LV 和 RV)心尖和心底区域的APD50和APD80进行系统分析,证实了这一总体趋势。图5显示,在同一心脏上无论在ISO刺激前还是刺激期间,与其他区域相比,左心室心尖显示出最长的APD50和APD80。然而,无论是在 ISO刺激前还是刺激期间,野生型和RyR2 - R2474S/+ 相应记录位点的这些指标均无差异。这说明,ISO刺激使野生型和RyR2 - R2474S/+ 所有区域的APD50和APD80缩短程度相似(ΔAPD50 和 ΔAPD80)。
 

图2 WT和RyR2-R2474S/+小鼠的心脏钙瞬态(CaT)特性
 

图3 WT和RyR2-R2474S/+心脏的不同区域钙瞬态(CaT)特性
 


图4 WT和RyR2-R24745/+小鼠心脏的动作电位特性

图5 WT和RyR2-R2474S/+小鼠心脏的区域性动作电位特性

3. RyR2-R2474S/+小鼠心脏在CaT和Vm(跨膜电压)之间存在异常的时间关系
最终分析比较了实验组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CaT和Vm信号波形的时序关系。通过比较它们各自上升至峰值一半的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以及衰减至峰值一半的时间间隔,对Vm - CaT延迟进行量化。RyR2-R2474S/+和WT小鼠心脏在IS0刺激前后的膜电位-钙瞬变(Vm-CaT)延迟。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RyR2 - R2474S/+ 小鼠心脏在上升至峰值一半的时间上,Vm - CaT延迟相似,但在达到峰值的时间上,Vm - CaT延迟存在差异。RyR2 - R2474S/+ 杂合子心脏在跨膜电压峰值与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峰值之间的延迟时间,以及在跨膜电压复极化至50%与胞质内钙离子浓度衰减之间的延迟时间均显著延长。在S1S1程序性起搏下ISO干预后,RyR2-R2474S/+心脏表现出频率依赖性的CaT交替和相应的APD交替,而WT小鼠心脏未出现上述现象。这种CaT和APD交替现象主要发生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前,于心室的特定区域呈周期性出现。在RyR2-R2474S/+心脏进行50Hz脉冲刺激后,观察到心室局部出现空间不一致的CaT交替,然后迅速转化为空间一致的交替。此外,通过相位分析,发现CaT振荡表现为旋转波。

图7显示了对电压-钙延迟进行区域分析的系统性统计结果。结果表明,WT和RyR2-R2474 S/+小鼠心脏的所有区域的中点延迟没有差异,而IS0干预后出现了显著差异。与WT组相比,RyR2-R2474S/+组小鼠心脏的RV峰值延迟增加。在孵育IS0后,观察到RyR2-R2474S/+组心脏的衰减延迟增加。但两组之间的延迟变化Δ值没有差异。
 

图6 比较WT和RyR2-R2474S/+小鼠心脏的CaT和Vm检测结果,以及RyR2-R2474S/+小鼠心脏在ISO刺激期间的CaT异常


图7 WT和RyR2-R2474S/+小鼠心脏中的区域电压-钙特性
 
结论:
本研究对RyR2- R2474S小鼠完整心脏的跨膜电位(Vm)和细胞内钙瞬态(CaT)的定位研究,特别是电压-钙延迟时间的分析,为组织水平上CPV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