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非阿片类镇痛新突破:靶向NTSR1的β-arrestin2偏向性变构调节剂

2025-09-2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43

慢性疼痛影响全球数亿人,而当前主流的阿片类药物虽能有效镇痛,却伴随呼吸抑制、耐受性和成瘾性等严重副作用,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理想的镇痛方案需同时干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但传统单靶点药物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G蛋白偶联受体(GPCR)成为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开发的热点,其中偏向性信号传导(biased signaling)新模式,即配体选择性激活特定下游通路,展现出巨大潜力。

SBI-810是一种靶向神经降压素受体1(NTSR1)的β-arrestin2(βarr2)偏向性变构调节剂。其创新性在于选择性招募βarr2而规避G蛋白通路,从而避免传统激动剂的副作用。结构上,其独特的环丙基甲基取代优化了药代动力学,并与NTSR1受体形成稳定氢键,表现强亲和力。最终通过双重机制同步阻断疼痛的外周产生与中枢传递。

图示为SBI-810选择性靶向NTSR1介导的外周与中枢镇痛机制示意图

 
a:外周抗疼通机制
在外周神经系统(PNS)中,痛觉的产生与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升高有关。SBI-810通过招募βarr2至NTSR1,引发NaV1.7内化与泛素化,并抑制ERK磷酸化。此通路最终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动作电位及C纤维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b:中枢抗疼痛机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痛觉的产生与神经传递异常导致的中枢敏化有关。SBI-810通过募集βarr2至NTSR1,引发NMDAR GluN2B内化并阻断NMDA诱导的ERK磷酸化。此通路最终抑制神经元兴奋性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缓解中枢敏化。

NTSR1作为βarr2的募集平台,可通过空间邻近效应间接调控痛觉相关靶点,这一策略为规避靶点毒性提供了新思路,标志着GPCR药物开发模式的转变。SBI-810借此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外周与中枢协同镇痛,突破了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局限。该突破不仅为疼痛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工具,更为GPCR靶向治疗提供了关键的概念验证,推动疼痛治疗迈向更安全、精准的新时代,有望显著改善全球数百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Pottie E, Steinmüller SAM, Decker M. Pain management beyond opioids: a β-arrestin2-biased allosteric GPCR modulator opens new avenues for drug development.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5 Aug 27;10(1):264. doi: 10.1038/s41392-025-02361-1. PMID: 40858534; PMCID: PMC12381186.
相关文章 更多 >